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逢雨必涝”对城市化的拷问 邓佑标
时间:2011-06-24 10:16:15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邓佑标 

  北京23日下午突降暴雨,网民就开始调侃“北京新八景”:“二环观海”“地铁瀑布”等等。最近一段时期,国内多个城市也都上演着相似的一幕:武汉一夜成“泽国”,杭州上演“水漫金山”,上海地铁变身“水帘洞”,南昌繁华街道可行舟……一座座鲜亮的城市瞬间化作“水城”,市民们调侃着“出门就看海”,以此化解出行不便、财产损失的诸般无奈。

  “逢雨必涝”持续经年,我们的城市到底怎么了?调查显示,一夜成“泽国”的武汉,城市排水标准仅可应对“一年一遇”。有的网民就此指出:城市积水就像积病,动辄内涝的根子不去,群众就心病难除。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热岛效应,大城市正成为暴雨袭击的中心。再加上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的考验其实相当严峻。近年来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却掩盖了快速城市化滋生的一些不良倾向,使之没有得到有效的克服。

  话说回来,“逢雨必涝”并不是“中国特色”,而是许多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遭遇的普遍“阵痛”。以邻国日本为例,上世纪80年代的一场暴雨,不仅使东京2万多辆汽车受灾,还造成了80多人死亡。为此,日本人专门发明了“城市型水灾”这个名词,并采取了断然措施防范灾害再次发生:在大阪和东京修建地下河,直径10余米,长度数十公里,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排入海中。日本政府出台的《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作出了严格规定,并硬性规定在城市中每开发一公顷土地,应附设500立方米的雨洪调蓄池。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破除“逢雨必涝”的尴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抵御灾害的能力纳入城市建设的重要考评指标,要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综合环境作出科学预测,进行合理的长远规划。其中的关键是各级政府官员要强化执政为民理念,加强学习,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做出科学决策,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处都痛推倒重来”的瞎折腾做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