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北防护林:防沙富民的绿色长城
时间:2010-10-11 15:01:39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李涛 

8748217706d58994868137889298337a.jpg

在城市化进程中,荒漠化一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之一。资料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其中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生态严重失衡。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2年以来,重点治理地区的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工程名称:三北防护林体系

工程规模: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范围广,包括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规划总造林3508万公顷。

建设周期: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周期较长,从1978年开始,至2050年结束,共计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工程进展:三北防护林工程第四期工程接近尾声,2011—2020年将进入第五期工程。

建设目标:计划到2050年,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

曾经沙逼人退

荒漠化是指由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或两者共同作用所引起的荒漠环境向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延伸或侵入的过程。其发展的结果大多是沙漠化,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境内,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则当属三北地区,这里分布着我国四大沙地、八大沙漠和广袤的茫茫戈壁,总面积超过148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在这一区域内,每逢初春时节,沙尘暴频繁,滚滚泥沙经常压埋农田、牧草、村镇,威胁着当地的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的安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面对肆虐的风沙和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活在这一区域内的百姓不得不一退再退,离开曾经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三北地区有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据调查,三北地区沙漠化土地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70年代~80年代初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三北地区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万吨以上,相当于刮去1cm厚的表土,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16亿吨泥沙,使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亿立方米,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为地上“悬河”,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成了北方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发展的隐忧。

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北方广大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

如今人逼沙退

面对日益严重的沙漠化危害,中央及时制定了应对措施。1978年,我国政府决定在东起黑龙江宾县,西抵新疆乌孜别里山口,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一线,包括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建设一道“绿色长城”。这就是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根据规划,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从1978年开始,至2050年结束,共计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计划到2050年,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实施32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北方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成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工程共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203.7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538.6万公顷,飞播造林88.17万公顷,封山育林576.95万公顷。新增治沙面积4万平方公里,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如今,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程度已呈现明显的“双减”趋势。

三北工程自建设以来,就把增加林草植被作为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已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72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5.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38.6万平方公里。目前,三北防护林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也得到初步修复,在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面积已达到23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强度大幅度下降,年入黄河泥沙减少3亿多吨。

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表明,陕、甘、宁、蒙、晋、冀等6省(区)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与1999年相比,沙化土地净减少7921平方公里。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已进入了改造利用沙漠,发展绿洲农业的新阶段。

林兴民富的“绿色宝藏”

三北工程建设32年来,把防护林体系建设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通过大力营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已在我国北方土地上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如今,三北工程已成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转换器”,农民致富的“加速器”。

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三北工程在重点治理的有条件的地方,大力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时,把农防林作为用材林来经营,使三北地区活立木蓄积大幅度增加。目前,工程区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13.9亿立方米,净增6.7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的大幅增加也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三北各地利用现有的乔灌木资源开展多种经营,兴办各种刨花板、胶合板、造纸厂和家具厂,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如今,三北地区已建成了以黄土高原为主的优质苹果基地、黄河沿岸红枣基地和新疆的香梨、宁夏的枸杞、河北的板栗等一大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通过防护林体系建设,广大人民群众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林果业和木材生产已经成为建设区广大群众增加收入的稳定来源。目前,新疆林果业年创产值114亿元,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450元。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将香梨、葡萄、红枣、杏为主的四大特色林果作为发展林业经济的龙头。目前,在三北地区依托沙棘、红枣、核桃等干鲜果品开发的多种经营项目2600多个,安排从业人员63万人,收入6亿多元。

有理由相信,随着三北建设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其对三北农村地区经济的支撑作用会不断增强,也必将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工程”和现实途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