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收入过亿的村!
1978年,一个边陲小镇,大多数人从事三种职业:种田、捕鱼、养殖生蚝。从这样一个小镇,成为今天经济总量超过两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重镇,中国人用了四十年的时间。
想要了解欧洲时尚历史,巴黎是你必须要研究的城市。而想要了解东方大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你首先要读懂的则是这个永远都在变化中的中国经济特区,深圳。
“三来一补”成就一个村庄的兴盛
40年前,一个中国南海边的小山村,因为穷和脏,被当地人称为“鸭屎围”,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元,如今成为了一个集体资产达到了35亿元的南岭村。
“三来一补”企业,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简称,它是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从1978年开始,到1995年期间,依靠着这样的产业模式,深圳每年GDP的平均增速高达35%,东方制造之都的美誉,扬名海内外。
从1979年开始,“三来一补”企业成为很多深圳村民对于改革开放最直观的理解。不断地发展 “三来一补”企业,南岭村村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地壮大,1995年一年的集体收入,超过一亿元。
税收有优惠、土地有保障、人工很低廉,一时间,“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空前繁荣。到1994年,深圳“三来一补”企业达到了近8000家,从业人员有100万人,实现了经济特区一半以上的工业产值。但繁荣的背后,深圳所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惊人。
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到蛇口调查时发现,当时光蛇口一带就有30多家小印染厂,已经把葵涌镇的白海滩全给染黑了。厉有为觉得非常可惜,所以他决定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刚刚洗脚上岸、脱贫致富没几年的村民们,无法接受政府“突如其来”的政策调整。深圳的第二次创业很难推行下去。在厉有为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不是改革”“这是在侵犯村民的利益”,告状信如雪片一般地寄往了广东省委。
厉有为在大会上被点名批评,侵犯村民利益,破坏安定团结。厉有为感到很委屈,但是作为改革者、探路者(3.440, -0.07, -1.99%),他必须奋不顾身。
为了了解真实的情况,按照省委要求,时任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钟阳胜,带队到深圳做调研。钟阳胜经过调查之后,认为厉有为的做法是对的,而且必须这样做。就连珠江三角洲,还有全省都应该这样做。
1996年,深圳公布了经济特区最新的城市规划方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南海边的深圳,将成为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区域制造业生产基地”。
从1978年开始的“三来一补”,到1996年的高新科技产业规划,18年光阴的流转之后,数千家中小加工企业被关闭,改革场上的第一场盛宴,就这样拉上了帷幕。
在原有的土地上,把传统产业改革成新产业。这是深圳改革者二次创业最艰难的工作。2003年,深圳市政府把宝安区龙华镇石凹片区1.46平方公里的土地,规划为大浪服装产业集聚基地,但要服装行业自己拿出3个多亿的建设资金,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找到了当时深圳市的领导。
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 沈永芳:我们要搞一个,50年不落后的时尚硅谷。
今天,深圳 “大浪时尚小镇”,有近300家品牌服装企业在这里创造着财富。服装走秀、新品发布、时装展览、设计大赛,每天都在上演。
如今,在全国一线城市各大商场销售的国内品牌女装,每10件就有6件出自深圳设计师之手。
2017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243.9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10%。至此,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深圳形成了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金融业为主体的四大支柱产业,曾经创造了深圳经济奇迹的“三来一补”,正式退出了深圳的历史舞台。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 王伟中:面向未来能够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不断地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得更好,是我们这一代特区人应该有的使命和担当。
回顾一个城市改革升级的旅程,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人们都能回忆起埋藏在其中的阵痛。深圳,就是这样在割舍过去,创造未来的自我革新中,感受着改革带来的痛苦,体会着破茧之后的新生。在现实困境的压力下,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在旧有制度的突破中,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八集纪录片《深圳故事》。
纪录片以深圳为样本,通过讲述今天鲜活的“深圳故事”,从一个城看一段历史,从这段历史读懂中国人改革的意义,以及它给中国和世界政经历史所留下的坐标意义。该片于1月21日-1月28日,在央视财经频道每晚20点档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