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让“赖贫”现象失去滋生土壤
时间:2018-05-02 14:26:26  来源:东方网  作者:胡波 
       “我除了种地养牛,别的啥也不会,怕列入脱贫名单后政府扶持减少”“有儿有女,不如政府的金牛卡”……这是半月谈记者近日在内蒙古大青山南麓兴和县采访时听到当地群众常挂在嘴边的话,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存在观望心态、依赖心理,有“赖贫”倾向。(半月谈网)

  所谓“赖贫”,顾名思义就是对扶贫产生依赖症。“赖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主要表现在两种人身上:一种人,“蹲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过着“等、靠、要”的日子;还有一种人,“脱贫不退贫、脱贫不摘帽”,老想着搭扶贫政策的“便车”……在这些人看来,“当贫困户就是光荣”,“贫困户”就是财富,谁戴上“贫困的帽子”谁就有了“摇钱树”。在这样的语境下,他们见领导“言必称贫”,遇干部“处处说穷”,无非就是想“永不断奶”。

  万事皆有因,“赖贫”绝非天生得来。习惯“等、靠、要”的“赖贫”者,往往意志消沉,斗志全无,面对艰难困苦,不求上进,得过且过。这种人“赖贫”的症结在于与贫困抗争过,屡战屡败,泄气了;脱了贫却还把“帽子”使劲捂在头上的“赖贫”者,往往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这种人,主要集中在“没有脱贫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带动,脱贫缺乏内生动力”的地方,这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匮乏,一旦失去扶持,极易返贫;当然,还有扶贫干部“业绩观”不正,工作简单粗浅,当扶贫物资的“搬运工”、授人以鱼,让贫困户滋生“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越穷越能得实惠”的假象。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贫困户缺乏自力更生、“穷则思变”的意识。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扶贫只是开始,脱贫才是结果,这中间要经历很多“娄山关”“腊子口”。其中,铲除滋生“赖贫”的土壤就是一道关卡。要知道,“赖贫”之风一旦蔓延,就会让贫困户“胃口大开”,得到了政府送的米、面、油等救济物,还想要酒钱,娱乐费,甚至出现“不扶还好,一扶就倒”的现象,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影响“未来三年,历史性地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赖贫”,赖得了一时,赖不了一世。“赖贫”可能换来一袋米,得到几只扶贫羊,拿到一点救助金,可要想真正脱离脱贫,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还得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矣。欲求治之道,必先正风俗。”铲除“赖贫”现象滋生的土壤,首先要解决贫困户“思想”上的问题,一方面要拓展贫困户视野,让他们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感受到生活越来越幸福的大气候,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另一方面,要让他们从骨子里意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激发他们“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其次,,要进一步健全脱贫机制,对瞒报收入,虚报债务混迹与贫困群众队伍中的脱贫者,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严肃处理,把他们及时从贫困人群中清理“出局”。当然,为贫困户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培训劳动技能,提高劳动价值,“扶上马再送一程”等也非常关键。

  试想,当贫困户靠劳动所得远远大于政府的“一箪食,一瓢饮”,谁还愿意“赖贫”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