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口城市化应快步跟上土地城市化
时间:2011-05-17 10:45:56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长子中 

近年,中央提出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当前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城镇化浪潮。目前来看,我国进城的农民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城打工,在城市有稳定职业、稳定收入、稳定住房(包括自己买房、租房或企业提供的住房)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淡漠,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另一类是城市扩张所造成的被动进城的农转非居民,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土地和房屋,被安置在城市的住房中,属于被动的城市化。

纵观当前的农民市民化进程,仍存在诸多问题。以大家讨论最多的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两方面来看,哪个都不能尽然地体现城市化的内涵。相反地,以现状观之,前者有推进过快而不匹配后者之嫌;后者则存在“质”“量”不符,光有量欠缺质的问题。

土地城市化:避免“大跃进”

一直以来,土地城市化的推进都快于人口城市化。在现行土地制度之下,土地进入市场为城市政府提供了巨大的获利空间。同时,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又为土地从农业用途向非农业用途、从低收益用途向高收益用途的流转带来巨大的需求。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拉开的30个省区市国土资源大调研显示,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各地旺盛的用地需求已远远超出了中央、省、市下达的用地指标。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1999~2007年,审批建设用地中农地转为非农用地16602.1平方公里,其中用于城市建设用地15474.7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7.2%。每年新增建设用地1760.5平方公里的同时,年均征用农民土地1397.1平方公里,征地占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79.4%。总的来看,这段时期内,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扩大了7.2%,但吸纳的人口只增长了4%。中国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在中央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号召下,难免有土地城市化“大跃进”的趋向。

不仅如此,农民被征地的过程中,主体地位未得到应有体现。中央号召通过大规模开展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解决小城镇建设“缺钱”、城市发展“缺地”的矛盾。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变味”成了“堂而皇之”的大拆大建和圈占土地运动,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侵害农民利益的情况。诸如,征地程序不够透明公开,农民参与程度低;农民“被”让出耕地,承包经营权证“被”收回等,农民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农民“被自愿”、“被动城市化”的现象存在。

与此同时,这其中农民获得的土地补偿标准也往往与土地市场价格脱节,且补偿还无法与国家赋予农民的长期且有保障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对等。进城落户的农民退出土地后,失去了拥有土地所带来的一系列保障功能,却又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处于进退失据、左右尴尬的境地。

当前的城市化只是数量上的人口城市化

已有的人口城市化也存在“表里不一”的问题。目前有1.5亿进城打工的农民,虽被统计入城市常住人口,但并未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只能算虚拟的城市化或者是半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真正落户城镇的农民工少之又少,以重庆市为例,1997年重庆户籍城市化率为25%,农民户口占75%;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增加到现在的51%,但是户籍城市化率仅增加到28%左右。这说明这12年涨出来的几百万“城里人”事实上仍保持着农民的身份。而在农民工集中的东莞,2000年东莞总人口达644.58万人,外来暂住人口490.14万人,以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外来暂住人口、户籍非农人口之和与总人口相比来计算城市化水平,东莞的城市化水平在2000年开始即高达82%,而2000年东莞官方公布的城市化率是45%。同样,在目前的城市规划区的郊区农民都被划为城市居民,但也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可见,当前的城市化只是数量上的人口城市化,这种城市化进程以流动就业为主,并未完成农民向城市的定居、迁移落户或获得并不断积累城市性,并未实现市民数量和质量的同步增长。

缺乏“市民待遇”的进城农民相对城市居民而言,非农职业技能、素质都相对较低,年龄较大,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也较弱。而当前城镇就业压力本来就大,农民被动失去土地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权利进城后,面临社会风险或不确定因素时,找不到工作就会面临没有退路的窘境,沦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如北京市近郊某地“农转居”一次性3万元补偿执行多年,大批自谋职业人员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如媒体曾报道的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两片农转非居民区,“不愿意成为市民”就是例证。目前据估计,全国约有失地农民4000多万人,且以年增300多万的人口增长,可以说以农民非自愿的方式变成市民,这不是帮助农民城市化,反而可能使得他们进城后加速失业化。失业人口增加,带来的只能是社会不安定。

防止把城乡一体化当做圈地的工具

世界的发展史表明,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要考虑到人的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需要。

一是推进农民市民化要坚持按市场原则、自主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来推进。大城市虽然在吸纳就业能力和综合承载力方面很强,但大城市进入的门槛较高,生活成本很高,所以农民全家进城,会有很多人承受不了。毕竟他们的收入还处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所以从农民的角度讲,他不一定就想成为市民,拥有土地对他们来说会相对更有保障。因此在户籍选择上,要遵循自由、自愿的原则。

二是政府要用强制的手段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有效制止城市的蔓延。凡涉及基本农田的规划修改或调整,都要报国务院批准。补划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原则上在本市县域范围内完成。将基本农田的变化情况纳入年度变更调查,进行“五级”备案。同时,配合组织部门将耕地保护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三是坚持紧凑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防止出现美国式的郊区化。坚持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

四是应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尊重农民选择权,尤其要防止把城乡一体化当做圈地、剥夺农民的工具;要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同时,要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将城乡结合部农民的失业、社保、养老、救助等统一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让城乡结合部原住民享有和其他城市居民一样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五是可以尝试让农民带着土地进城。要在农民自愿、在保护和尊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基础上,让进城落户的农民决定是否放弃土地。可以尝试让农民“带着土地进城”,或者是将土地量化入股,“带股入城”,农民可以转让、继承,也可变现“带资本进城”,让农民长久享受土地带来的收益。

六是对征地制度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提高农村土地资本化收益。要加大对征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市场化的操作,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必要的资金。同时要保障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者的权益,赋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土地的同等地位,实现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的“同地同价同收益”,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应当包括对生产资料的补偿和对生活保障的补偿,提高农村土地的资产性收入,保证农民以土地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权利。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