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二、追梦:带领村民打造生态小镇
时间:2017-07-22 09:50:55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明 亮 

  1.第一书记的追梦之路

  柳中辉心怀将家乡打造为多功能综合性生态小镇的美好愿景,然而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并非易事:引导农民集中居住需要争取到农民的支持,引进产业也需要流转村民手中的土地,因此必须组织、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发展多种产业,则必须要引入市场的力量。此外,若无政府支持,小城镇建设很难获得合法地位,公共配套设施也能以保障。

  对于组织、发动村民参与,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愿望变成村民的共同梦想,柳中辉有先天优势:他本就是双河村村民中的一员,他对于家乡发展的期冀与所有村民都是相通的。引入市场的力量,对柳中辉来说也非难事,在外多年的经商历练已经使他成长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熟知市场运作的种种方式与法则;为打造“浔龙河生态小镇”,他于2009年3月成立了湖南浔龙河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浔龙河项目的开发运营。然而,仅凭村民与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不足以使柳中辉对双河村的发展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他还需要得到村支两委、镇级乃至县级政府的支持。

  柳中辉回到家乡后,将自己的村庄发展设想形成书面方案,逐级上报,很快得到了肯定的回复。为方便工作开展,组织上任命柳中辉为双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以党支部一把手的身份全面调度各级资源——党内身份的获得使柳中辉有了更多施展拳脚、发挥所长的空间。

  柳中辉在事务处理中坚持尊重村民意见。2010年9月19日,在柳中辉领导下,双河村组织召开了申请城乡一体化试点村民民主决策大会,村庄所有18岁以上的成年人都必须参与投票:是否愿意把双河村建设成新型小城镇? 村民支持率达97.2%。对不同意的农民,村支两委又挨家挨户地上门宣传,最终在村民们的广泛支持下,做出了在双河村建设“浔龙河生态小镇”的重大决定。与此同时,村民集体决策也成为双河村的重要决策程序。

  2.农民成为城镇化的主体

  2010年,“浔龙河生态小镇”开发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区以双河村为主体,包括浔龙河、金井河、麻林河三河围合下的丘陵地带和金井河南岸的平原区,占地约9.03平方公里(14000多亩)。

  建设“浔龙河生态小镇”需对土地统一规划、利用,而此时双河村的土地仍分散在一家一户手中,必须将它们集中起来。土地集中规划、开发后,收益该如何分配? 若在开发建设前不能明确村民各自的权益范围,那么后期分配收益时,村民内部将极易产生纠纷、出现裂痕,这也将阻碍后续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因此,首先必须为土地确权,通过明确土地权属确定将来的收益分配格局。

  2010年,双河村成立土地权属调查领导小组,3—5月,双河村分阶段组织实施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工作。调查分入户调查和组界调查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入户调查从3月22日开始,调查工作小组通过查阅户口簿、村民建房用地许可证及林权证等法定证件、询问当事人、现场踏勘等方式对全村各户居民展开调查,逐户调查了各户土地使用共有人、住房及宅基地使用情况、林地及林业经营情况等信息,最后由户主在调查登记表上签名确认;之后的组界调查则对各村民小组的四界范围、林地、耕地以及塘坝、河流、道路等公共用地进行了测量,经数字化、图形化处理,形成了各组集体土地权属图,由各组予以确认。

  针对权属不清晰、存在争议的土地,调查小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处理:第一,举证。若双方都认定某块地的权利归自己所有,以最近颁发的林权证、建房证等为准;第二,现场协调。若双方都不能拿出有效证明,则邀请有关人员、组代表现场召开会议,对土地的权属沿袭情况进行梳理、协商,得出双方都能接受的界定方案,现场签字、盖章予以确认。

  除保证未来收益的合理分配外,柳中辉组织村民为土地确权还有第二个目的:为成立土地合作社打下基础。土地合作社的成立也是双河村村民投票表决的:2012年4月26日—5月1日,双河村举行了浔龙河土地合作社成立征求意见暨民主决策大会,村民支持率达100%。意见统一、决策达成后,全体村民便以土地入股成为合作社股东,由村民选举产生50名村民代表为股东代表,股东代表选举产生监事会和理事会,负责土地合作社的运营管理。

  通过土地确权,村民们为村庄中的土地资源确定了权属,明确了村民个人的权益;通过土地合作社,村民又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把涣散的民众组织起来,将个体的权益变为整体的权益。村民可以土地合作社为载体统一流转村庄土地,与企业平等谈判、争取政府支持,可自行决定哪些土地用于流转、哪些土地自己保留。这时,村民已成为家乡建设的主体,在村庄变为城镇的过程中享有绝对主导权。

  3.塑造村民心中的“浔龙河”

  多年积贫使双河村有着与其他在城镇化进程中日趋没落的乡村相同的处境:青壮年人口流失、人心涣散、村集体不再……柳中辉打造“浔龙河生态小镇”的过程也是重塑家园的过程,确立村民主导权的过程也是引导村民自觉、自发参与家乡建设的过程,若仅依靠土地的统一流转、集中利用,而不将人心重新凝聚起来,那么村民之间的合作很难稳固、家园的建设也很难坚牢。柳中辉深知,要想带领村民把家乡建设成一座宜居的小城镇,首先要使村民对家乡保持认同、对小城镇产生憧憬。

  从“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建设之初,柳中辉就格外重视对村庄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在旧房拆迁的过程中,保留有纪念价值的土坯房、保护土地庙等人文遗迹,以此为“留下来的乡愁”;建设乡村文化中心;举办乡村卡拉OK大奖赛;拍摄乡村轻喜剧《浔龙河》,在湖南公共频道播放。柳中辉甚至自己出资100多万元,举办双河村农民歌手大奖赛……

  2012年,双河村成立了浔龙河文化艺术团,下设的青年联合会多次开展联谊活动,并通过QQ群、微信群等加强青年间的对话与沟通,会员已超500名;成立了老年协会,屡次开展访贫问老、孝星家庭评选、好婆媳推选等活动,发挥了老年人的光和热;成立了书画协会,每月举行“书画品鉴会”等活动;广场舞队、腰鼓队、军鼓队、龙狮队等以女性成员为主的组织,成员数量也有100多位。

  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了村民间的精神凝聚力,也调动起了群众参与村级建设的积极性:村民创办了自己的报纸《浔龙河》,不仅刊登村民自己创作的诗词、散文、小说,还报道“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的建设进展,并专门开辟了《连心桥》板块答复各方群众意见;文化活动还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村庄的吸引力,伴随“浔龙河生态小镇”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

  乡村文化建设使双河村这座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的小山村找回了激情与活力,村民也在各类组织、团体、比赛中找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仪式感。双河村妇女主任梁鲜艳的家就在拖刀石对面,爱好文学但是出嫁后再没写过诗的她重新提起笔,写下了《春观拖刀石》:“桃李新枝沐春风,含苞欲放披绿袍。青葱石壁痕三道,笑问将军怎砺刀? ”

  文化建设是造城之魂。只有当村民对所在的村庄有归属、对当下的生活有认同、对未来的方向有期待,心中已有“浔龙河”时,“浔龙河生态小镇”后续的农民集中居住、引进各类产业、打造宜居城镇等设想才可能顺理成章。

  4.置换搬迁,推动农民集中居住

  2010年11月24日,“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区进行村民集中居住地选址全民投票,将农民集中居住地块选定在双河村五七组,包括东八线以南、宋水线以北及两路相交至西的山尾范围,村民以98.14%的投票率通过。具体举措如下:

d96e0049284f6789aaccbff31a29d96b.jpg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市委书记易炼红到浔龙河调研

  对于集中居住的村民,项目区按照长沙市103号令《长沙市征地补偿实施办法》的规定给予旧房拆迁补偿,每户村民可获得约55万元的补偿,并可用宅基地永久使用权置换集中居住区新房。新房分配则以1—3人户210m2、每增加1人增加70m2建筑面积为标准。农民集中居住用房户型分为210m2和280m2两种,购买价格一楼门面为1300元/m2,二楼、三楼住宅800元/m2,村民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村民集中居住并非简单的农民上楼,而是双河村打造“浔龙河生态小镇”的各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在集中居住区,双河村引入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使集中居住区拥有与城市同等的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配套服务,逐渐形成一个农村新型生态社区,进而通过引导城市资本下乡,将村庄建设为“浔龙河之梦”所设想的宜居宜业小城镇。

  从土地确权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柳中辉在带领双河村村民打造“浔龙河生态小镇”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村庄原本贫困、落后的状态,而且逐步引领着村民“站”起来、行动起来,自发、主动地去建设家乡、开创美好生活。双河村村民变为家乡建设主体的过程,也是逐步被引领、被发动的过程。在柳中辉的“浔龙河之梦”中,虽然“村民为主体”是梦的根基,然而柳中辉明白:若只靠群众自发、企业支援,这场梦终将只是乡野村夫的黄粱梦;要想把“梦”做大、做稳固,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从“造梦”之初起,柳中辉便开始不遗余力地向各级政府宣讲自己的建设理念、发展规划,而长沙县县委、县政府从项目建设之初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重视,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