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跨越“三重门”,香港的历史方位更加明确
时间:2017-07-01 15:15:58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许骥 

    香港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经历了20年的实践,陆港之间经历了“蜜月期”的相濡以沫与“青春期”的放纵不羁。“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构想,50年不变的承诺,希望留给被殖民155年的香港以充足的“去殖”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有不少摩擦。

    从大的方面说,在社会主义国家辖下存在一个资本主义的特区,在政体上就存在差异,需要无比的包容。而从小的方面说,内地的大陆法系与香港的英美法系,在具体处理很多行政事务时也有不同的习惯。对香港的前景,不同人看到不同维度,于是也开出了不同药方。而唯一注定的是,生活在香港的700多万市民,要共同承受所有药方带来的结果。

    香港是商业社会,商人的本质是求和气生财,不喜惹事生非。可是近年来,香港从立法会到街头,竟然时常发生冲突,社会撕裂。这些冲突,有政治方面,也有文化方面。而众所周知,政治和文化,只是社会深层次问题的表征。所以要回答香港何以如此,或许需要从历史、经济、教育三个面向寻找答案。

    第一、香港问题的大背景是历史问题,香港被殖民155年,回归才20年,“去殖”任重道远,却又不可操之过急。

    香港近年的种种冲突,都要放在155年的殖民历史中去考察。了解香港历史,是解决香港问题的基础。香港的历史复杂,所以问题也复杂。例如港岛、九龙与新界,前二者是割让,后者是租借,所以港英时代的管治手法就区别对待,本身就遗留了大量土地、法律等等问题。如果把香港想象成铁板一块,搞“一刀切”式的改革,恐怕会引起不小副作用。而同时,香港的种种历史遗留问题又不得不着手解决。例如新界的“丁权”政策,已构成香港土地供应的巨大阻力之一。早日解决此类问题,香港的内生性矛盾才能缓解一些。

dc7edc78dc240f382965d82466b5f69d.jpg

    第二、香港问题的重中之重是经济问题,而经济问题的重中之重是资源分配问题,至于资源分配问题的重中之重则是楼价问题。

    特区政府统计处《2016中期人口统计》显示,香港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数为2.49万港币。美国顾问公司Demographia最新公布的《全球楼价负担能力调查》显示,香港楼价中位数为542.2万港币。换言之,一个香港家庭约需要18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楼。而所谓买得起楼,也不是如内地那样100多平米的楼。500多万港币在香港,大约只能买到50平米左右的小房子。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得香港人喘不过气来,而无论怎样发扬刻苦努力、携手并进的“狮子山精神”似乎都无法改变现状。所以,一些香港人渐渐开始寻找香港社会病症的其他解释与宣泄途径,所谓“泛政治化”遂呼之欲出且越来越有获得共鸣。

    第三、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所以青年工作尤其重要,而教育又是青年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但香港的教育存在巨大的问题。

    2000年,香港教育统筹局(2007年更名教育局)宣布取消中国历史为必修课,香港社会各界至今依旧对这一决策表示非常不解。如今十几年过去,当初的一纸命令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令人触目惊心。没有了历史教育,香港年轻人本来就不浓的家国意识变得更加淡薄。而今天走上街头的香港年轻人,正是在中国历史缺课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香港年轻人眼中的中国,是个不完整的中国。没有了历史传承,香港年轻人也许不知道自己是谁,但他们却知道自己不想成为什么样的华人。面对排山倒海的负面新闻,本能反应就是忙着做切割。因此,香港年轻人的离心力就非常容易解释了。如果无法在历史上给自己安放一个位置,那么剩下的唯有排斥。

    综上所述,“去殖”是个多方位、多维度的综合性任务,需要从多角度切入才能达成目标。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已表态,“一国两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国两制”包含两道底线:第一,“一国”的底线不能破,不允许分裂主义抬头;第二,“两制”的底线不能破,不允许“两制”以任何形式变成“一制”。内地和香港,既要相互融合、彼此沟通,又要在底线问题上“井水不犯河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