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主动城市化:一个京郊村庄的求证与困惑
时间:2009-03-23 09:49:11 

 

 

主动城市化:一个京郊村庄的求证与困惑

文/孙维福

 


  5公里环村水系之间,一条高架观光走廊连起5座星级酒店(两个三星、两个四星、一个五星)和亚洲最大室内温泉娱乐项目———温都水城的Hi水空间、温泉养生会馆;1800米宏福大道东侧,坐落着北京邮电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两大高等学府新校区;宏福大道北端,依次分布的是已入驻40多家科技环保型企业的宏福工业园和拥有60多万平方米住宅楼的宏福苑居民小区。Hi水空间北侧,四座塔吊正在同时作业,今年10月,一座11万平方米,可供室外滑雪的水城文化广场又将投入使用。
   早春之时,乘电梯上到19层高的宏福大厦楼顶露台向北俯视,北京昌平区郑各庄村扑入视野的那种感受,只能用一个词去形容———震撼。因为,这个10年前还沿袭着传统农耕农居习俗的京郊村庄,已经被35亿元自筹投资建起的商务花园式社区全盘更新,现代程度丝毫不逊于城市中心。
   宏福集团董事长、郑各庄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黄福水的办公室,就位于宏福大厦顶层。他说每当他站在这里俯瞰这个生他养他的村庄的时候,心情就格外舒展,思绪也格外清朗,村庄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会让他生发说不出的豪迈。
  
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城市

如果不是村口仿古牌楼上“郑各庄”三个字提醒,所有到访此地的人根本不会相信他们踏进的竟是一个村庄,反倒异口同声地咂叹:“这哪里是农村,简直比城市还城市。”然而,这里又确是农村,因为村里的男女老幼至今还是农村户籍,4332亩土地仍然属于村集体所有,村委会还在正常运转发挥作用。除此之外,这里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标志性元素,则早已聚合成现代城市的血脉肌体。各路专家学者在反复考察郑各庄、揣摩郑各庄之后,得出的结论一致是:这是一个农民在自己土地上建造起来的“城市化村庄”,走出的是一条“主动城市化”路线。
  从任何角度去审视,45岁的黄福水都称得上是这个“村庄城市”的首席建造者。郑各庄位于京城正北20公里,近年随着城区加速外扩,这里所处的地域,已属典型城乡结合部。但令人难解的是,周边村庄虽然也发生着显变,却没有一个像郑各庄这样,彻底地实现了城市化。答案的破解,主导郑各庄“由村变城”的黄福水最有话语权。
   在任何人看来,1986年20多岁的黄福水带着十几名村民组建土石方施工队,走出村庄进入城市打拼,即是成就今日郑各庄的原生火种。正是这束火种,引燃全村农民渴求城市幸福生活的激情,催动他们实现城市之梦的脚步,磨砺出了“不懈地努力,永远地追求”的企业精神、村庄精神和主动城市化精神。
   12年风风雨雨,当年的土石方施工队完成了从“游击队”到“正规军”再到“集团军”的企业崛起。1998年,这个“草窝”里飞出的凤凰,终于回归家乡绚丽开屏,拉开了“面向现代化,建设新农村”的序幕。当时,亚洲金融危机风暴骤起,企业三角债现象遍布,黄福水统领的宏福集团也是大笔工程款无法收回。面对如何盘活企业债权的危局,黄福水把解危化困的目光回投家乡,盯上了那片1000多亩、零乱无序的低矮农房。
   “欠债单位答应用建筑材料抵顶我们的工程款,那么多的砖瓦灰沙钢筋水泥,不就是乡亲们未来的宽敞楼房吗?这样不仅企业把债权盘活了,通过旧房改造农民上楼还能腾出800亩旧宅基地招商引资,正是按照市里规划重建郑各庄的天赐良机。”化危为机、一步三活,黄福水的动议,得到了员工和村民异常热烈的响应。
   “自己的土地自己使用,农民的城市农民建设”,在这一创业原则指导下,1998年作为郑各庄人主动城市化的元年,打开了这个京郊乡村与城市自主接轨的大门。10年来,与其他城近村庄不同的是,郑各庄的城市化,既不是依赖旧村改造把村民搬迁上楼变变形式,也不是倚靠出卖集体土地增加一些财力,而是结合旧村改造,把整合出来的集体土地全部以参股方式,交由本村支柱企业———宏福集团进行资本式运营,使村民在成为企业员工的同时,还成为土地股东和企业股东,人人享有就业收入之外的土地增值以及企业利润的双份股权收益。就是这种集体土地利用制度与企业经管模式的创新与对接,为郑各庄的主动城市化,奠定了制度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坚固基石。
   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经济增量,就是郑各庄从一个落后乡村向现代城市突进的出色答卷。村集体资产:0.36亿元—35亿元,提高96.2倍;经济总收入:0.35亿元—20.65亿元,提高58倍;利润可支配纯收入:350万元—2.78亿元,提高78倍;上缴税金:33万元—8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100元—33000元,提高9.6倍;村民人均福利现金所得:109元—5150元,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65平方米。
   土地,自古是农民的依存根基,在处于大城市边缘的乡村,面对城市化浪潮不可拒绝的涌进,如何契合实际确保农民长远利益,实现村富、民富、企业富?郑各庄人的新土地思路,在他们“主动城市化”的探索中得到了有力验证。
  
用自己的双手消除城乡差别

缩小直至消除城乡差别,是中国农民的世代期盼。从早年艳羡城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到现今渴望城市教育、交通、购物、医疗、通讯等多方面的发达便利,如今郑各庄的586户农民已是无所不具,很多方面甚至超过了城里。
   三条公交线路、邮局、银行、超市相继进村,高标准中小学、幼儿园先后落成,地热供暖、24小时温泉统一入户,费用分别享受福利性减免,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额报销学费、书本费,村民就业有保障,还有双份股权收益……
   诸如此类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靠什么得以保障?靠集体经济创造的财富。财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是郑各庄人敢于抢占发展先机,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用创新壮大自身实力的结果。正是有了持续增长的财力支撑,城乡差别的概念,在村民的眼里早已变得遥远陌生。
   现在郑各庄实行的是“村企合一”型村庄经营模式,经济类型全部属于二、三产业,涵盖建筑建材、旅游休闲和大型酒店、会议会展、休闲娱乐。包括宏福集团辖属的15家全资企业和40家驻村合作企业,全部集聚在288.8公顷村庄地域之内,已经成为村民财富的可靠源头。黄福水说10年来郑各庄的产业主体从建筑施工拓展到工业,从工业拓展到服务业、再拓展到休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了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两大门类、6大板块,不仅适应当代都市发展的需求,而且增强了村庄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对什么是郑各庄最具城市标志的提问,黄福水略过投资几十亿的地上建筑不谈,只是报了个全村地下管网建设的投入金额———3.2亿元。
   谈到“主动城市化”,黄福水感慨良多:“一个村庄城市化的实现,其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人居安置必须到位,但巨大的投入靠政府给你优先解决,是不现实的。如果我们不按照主动城市化思路大胆创业,现在也许会像让政府头疼的不少城中村一样,成为整个城市化进程的拖累和包袱。”
   其实郑各庄让政府感到轻松的,远不只是自己解决了1450名村民生计问题,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在没有向政府伸手、坐等财政投资的情况下,还给政府带来了每年近亿元的税收,为周边解决了近万人的就业、居住,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口共同兴村创业。“让农民住得上楼,还要能养得起楼,不用去为水暖电气、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琐事发愁,只是我们主动城市化的部分好处。”黄福水谦逊地补充道。
  
面临的体制性困惑期待破解

在郑各庄,很多人这样评价黄福水:“有胆识、有魄力,思路快得让人跟不上。”黄福水却说:“不快的话机会跑掉了,如何对得起大家的信任。”他认为郑各庄现在的发展不能慢,慢就是倒退。他们5年后的目标是,全村资产要达到100亿元,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还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新建一个服务外包大厦,吸引那些世界级企业的白领员工进驻郑各庄,最终形成一个生态环境优美、高端产业联带、高素质人口集聚的花园型城市商务社区。
   “城市新兴区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目前在郑各庄已经非常完美,正是我们向更高水平发力的大好时机。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限制,也使我们面临着新的发展瓶颈甚至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村里的土地、设施不能实现真正的资本化,没法走出村庄进行市场融资。”黄福水说这是近两年凸显的最大苦恼。
   黄福水认为,郑各庄是靠企业壮大、集体土地内部资本化带动起来的,但发展到目前的程度后,再完全依靠企业带动不仅难以承受,而且也不符合城市运营规律。他说如果政府能够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允许他们的集体土地享受类似国有土地的待遇,允许他们价值几十亿元的经济设施进入金融市场,通过资产抵押等形式让银行的钱进来,郑各庄的发展会更加快。他说,要是当初他们不采取主动城市化的发展方式,郑各庄只会是“城中村”顽症的翻版,只有等待政府巨额财政救治。而他们不仅没用政府一分钱投入,就完全靠自己实现了农村城市化,还为社会化解了上万人的就业压力,却因为一些政策层面的限制至今仍要孤军跋涉,实在感觉困惑难解。
   但郑各庄人没有因此停顿脚步,而是继续主动出击寻求新的发展平台。黄福水说,今年村里的建筑业首次实现了走出国门,在非洲承揽一个104万平方米、总额35亿元的大型建筑项目,目前5亿元工程预付款已经到账,各项开工准备正在加紧进行。
   “我们把村里百年以后的基础设施规划都想到了,发展自然不会慢下来,主动城市化这条路肯定会越走越宽的。”黄福水信心十足。 (来源:农民日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