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一生办证400个”,制造多少隐形锁?
时间:2016-07-13 14:43:23  来源:光明网 

    中国人一生中有多少个证件、证明?电子政务理事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昨日(12日)共同发布的《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5)》称,“我国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各类证件、证明多达400多个,其中最常用的有103个之多。”

  国人面对的,不只“办证多”,还有“流程繁”——证件审批涉及部门众多,同样材料重复提交,而且部分证件审批周期长。据统计,办理这103个常用证件,需要经过18个部委局办,盖100多个章,交28项办证费;户口簿要提交37次,照片要提交50次,身份证要提交73次。这当中,由于数据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保护、开放尚未形成,异地办理所遇到的羁绊和壁垒更多。

    “出国旅游先证明我妈是我妈”、“为办准生证奔波两地长达三年无果”,这些奇葩消息曾在舆论场上回荡了许久,成为了各种段子的素材。一个严肃的公共议题最终被大众娱乐消费,反衬出了问题本身的荒唐吊诡,以及公众对于此类社会管理痼疾的无奈和苍凉。

  繁多的证件以及其对应的繁琐流程,其实就像无数道社会隐形锁,强化了公民的地域属性、抬升了社会流动的成本,也锁住了社会的活跃度。于普通个人而言,一张证件常常让他们在城市和乡村间来回折返,腾挪闪躲、充分调动个人资源来“缝补”各地办理方式的差异;对于创业者而言,几张证件就会让他们为人才流动买单,进而在微观层面上形成对创业创新的限制。办证的“多”与“难”,潜在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愿景发生了冲抵。

  简政放权、户籍改革和电子政务正在大力度的同步推行,而改革的终端是人,其成果最终要从每个社会个体的生活的便利度、舒适度中体现出来。“一生办证四百个”的普通人更希望改革能逐渐完成几个区分:400多个证件中,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可以祛除的?必须办理的证件中,哪些是可以一站式、一个窗口解决的,哪些不是?可以一站式办理的证件中,又有哪些在异地也可以完成,哪些还不能?剥茧抽丝的回答这些问题,保留那些“必须”,去掉或革新那些“不能”和“不是”,就是“拳拳到肉”改革成果。

  与“一生办证400个”的新闻相关,两个消息令人欣慰。继去年10月公安部将“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制度”作为重大改革举措之后,该制度已经在北京和上海逐渐落地。北京从7月起启动身份证异地受理,上海则在7月12日首次颁发异地身份证,“以后台数据流转代替办证人的来回奔波”。这种与户籍改革同向的简政之举,以居民最重要的证件身份证为抓手,正在倒逼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建设,也同样是为“400多个证”解锁的具体措施之一。

  说到底,社会活跃度与创造力,都可以还原为每个个体的自由度。单个人摆脱办证多办证难的无形锁,发展中的社会才不会被僵直、简单的治理模式捆绑住手脚。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