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语倒灌”背后的精神底色消退更值得重视
时间:2016-05-13 14:25:43  来源:南方网  作者:舒锋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日前发布《2015年网络语象报告》指出,网络语言低俗化已向纸媒等传统媒体渗透,一些市场类报刊为了吸引眼球,频频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为标题,失范之势不容小觑。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传统媒体三大关口的“失守”:标准打折,格调下降,把关缺失。(5月12日《人民日报》)

  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具有严谨性和文化逻辑性,正如所说,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语言的运用受到思维者文化因素的制约;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的表达又受到交际者群体心理和习俗的影响。因此,面对一些媒体“频频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为标题,失范之势不容小觑”的态势,忧虑之士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一是突破标准,冲击底线;二是定位媚俗,“拿来”取向;三是把关不严,生搬硬造等。还上升到“语言文字不仅承载历史文化,同时也承载民族的情感认同,反映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高度来批判之,实则并不为过。

  但在笔者看来,理论上的说教可能正确,但在所谓的网络语言“低俗”趋势面前,可能无济于事。语言的被接受和接纳程度与空喊文明无关,而是与使用者的心态和社会环境有关。正如此前有些地方动用法律来禁止人们使用网络语言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那样。

  调查显示,根据网民检索情况分析,网络低俗用词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但也绝非仅是把好关就能解决的。语言交流不能没有规则和规范,而说到规范,则要重申,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东西”,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异之中,在网络时代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承认了规范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认同了规范本身就是不断演变和完善的结果,那么,在认识网络用语的时候,就能多一份理性和清醒。因此,在看到“三大关口失守”的同时,更要正视语言生态受到污染背后的精神底色和气候问题。

  “网语倒灌”与低趣味的文化环境和时代精神粗鄙化有关,在一定意义上,“网语倒灌”并不仅仅是个语言低俗的问题,相反,是一个与时代精神症候和文化气度密切相关的课题,仅就网络语言的低俗谈问题是个死结。审美价值的偏离和社会价值观的异化,让一些粗鄙成为时尚,庸俗成为流行,语言、文化的格调品位下滑跌落。网络语言的粗鄙化、庸俗化与暴力化正一定程度折射了网络社会的文化品位。

  语言学家约翰•塞尔在《心灵、语言和社会》一书中指出,“生活形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游戏的不同。任何语言游戏只能在它所在的那个生活形式中去理解。不懂一种生活形式,就不懂它所决定的语言游戏。”可以说,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的多样性和人们追求快捷的要求,决定着语言运用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粗俗的、不得体的网络语言必然得到淘汰,那些不文明的词汇也必然消失。但这要建立在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追求上。

  低俗网语恣意地“倒灌”给社会文明之风必然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语言的规范,特别是网络语言的使用,应立足于时代精神底色和提高文化品位才是题中之义。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