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尊重农民不想进城的权利
时间:2016-04-27 14:45:5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浦江潮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一书,其中“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很想”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工占11.83%,“比较想”的占21.73%,“一般”的占17.45%,“不太想”的占24.82%,“完全不想”的占24.13%,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另66.1%的农民工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想回乡。消息发布之后,引起热议。(4月26日《中国青年报》)

  20多年前,“农转非”还是农民们渴望而不可即的梦想;10多年前,“洗脚进城”还被农村人视为一件荣耀之事。可如今,当农民进城的道路越来越宽,很多农民却不想进城了。时移世易,令人感慨。

  中科院在报告中,列举了如今农民不想进城的诸多因素,比如“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农村和城镇户口差别不大”“想保留家中土地承包权,为自己留一条后路”等,都反映了农民最朴素、最现实的想法。此外还有两个原因值得注意:其一,虽然目前各地都在逐渐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引导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但对于农民进城后的生活、就业、就医、子女上学、养老保障等,还缺少完善的制度安排;其二,对于进城,农民除了算经济账,还会算感情账,中国人尤其是农民向来“安土重迁”,不愿轻易背井离乡,对故乡的留恋、对既有生活方式的依赖,也是许多农民不想进城的重要原因。

  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都有自己的取与舍。进不进城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一个“舍”与“得”的问题。城市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固然对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民有着吸引力,但农村的山山水水、亲人故友以及一亩三分地,更是许多农民难以割舍的情愫和利益。人们总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如今许多农民的观念已然发生变化,他们未必就都认为进城之路是“人往高处走”。

  农民的想法往往最朴素、最实在,对于半数农民不想进城的愿望,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一方面,这是他们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何况人的想法是最难强行改变的,有那么多农民不想进城,说明自有其道理,而不是因为愚昧和偏执;另一方面,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虽然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民进城是既定国策,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新农村同样是既定国策,两者应当而且可以并行不悖、并驾齐驱,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市要发展,农村也要发展,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愿意把根扎在农村的农民。

  尊重半数农民不想进城的愿望和权利,就要防止有些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强行将农民赶进小区、赶上楼房。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撤村并居”,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农民的土地,觊觎农民的利益,而不管农民“被进城”后怎样生活。对此,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下发通知,要求“撤村并居”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必须由村集体和农户自主决定,坚决防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

  尊重农民不想进城的权利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就是要尊重进城农民的权利,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保障和服务,让他们真正享受市民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于推进城镇化,国家政策一直强调“合理引导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何谓“合理引导”?政策宣传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切实看到进城的种种好处,当这些好处大于留在农村的好处,自然会“引导”更多农民洗脚进城,“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就自然能够实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