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再创270万亿GDP的国土资源在哪里? 
时间:2014-11-07 10:09:06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党国英 

8bcb9448b2a7a3e433e2f4a1c2ad2947.jpg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室室主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

  GDP是中国人的一块心病。GDP挂帅不对,但没有GDP万万不可。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物质财富数量的基本指标。物质丰裕的社会固然不一定精神文明,但物质匮乏的社会却注定难有精神文明。今后一个时期,如果我们国家的GDP不能保持8%左右乃至更高一点的增速,很多麻烦会集中发生。但GDP的创造需要资源。近些年到各地调研,地方负责人几乎众口一词,说他们的发展缺乏土地。土地是经济活动的要素之一,若果真没有土地,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土地资源并不构成对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绝对约束。土地资源是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

  2012年,中国的GDP总量会超过50万亿人民币。我们还不满足、也不应该满足这个水平。中国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世界强国富国,人均收入水平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济总量要达到世界第一。资本积累速度不是大问题,人力资源要靠技术进步来改变人均资本装备水平,也不是大问题。能源问题要靠技术进步和能源价格调整来解决,可以乐观待之。土地面积难以靠技术进步增加,但可以靠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后者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如果中国社会经济改革节奏能把握好,使中国能避免大的社会动荡风险,中国经济发展仍可有很好前景。笔者粗略估算,如设定中美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2%,则中国经济总量可在2030年前后赶上美国。若按汇率的购买力平价计算,这个时间还可提早。另假设中国人口增速递减,美国人口按1%速率增长,中国人均年收入水平可在2040年和美国看齐,那时,中国经济总量可达约320万亿人民币以上(如按市场汇率计算,这个数据还要高一些)。大略来说,在未来约20年里,中国还要创造270万亿的GDP,就达到了比较有标志意义的新阶段。也许有人质疑这里的估算,例如,可以说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后,经济增速可能下降。这种质疑不无道理。但这里估计的是相对水平;中国的增速会下降,美国的增速也会下降。因此,大的趋势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中国的土地资源能允许我们再生产270万亿GDP么?

  中国GDP总量的90%以上主要靠城市经济部门生产出来。各类城市主要集中在平原、河谷地带,其周边土地大多是我国的优质耕地。这些城市经济部门占了大约1亿亩土地(大于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1亩地产出GDP近50万元。近些年国家对农田占用严格管控发挥了作用,每新增1亩建设用地产出GDP约220万元。按这个数据推算,我国GDP总量达到350万亿,还要占用优质耕地1亿亩以上。我国优质耕地每亩可产出粮食约1吨,这意味着要损失1亿吨粮食产量,占到现有粮食产量的18%左右。

  1亿吨粮食能不能用其他土地生产?很难。我国土地品质差异很大,山区土地的粮食产出往往是优质耕地的1/3左右。山区土地灌溉困难,又因为土地分割细碎,机械化耕作不易,且离市场比较远,综合劳动生产率低,农民耕作的成本很高。这是山区土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所以,扩大山区土地利用来增产粮食是行不通的。

  依靠土地整理来增加优质耕地,是我国近些年努力做的工作,其主要办法是提高土地的平整度,增加灌溉设施,便利机械耕作。但我国水源较好的地区已经没有多少土地整理的潜力,其他地区即使花巨大代价整理出可灌溉的土地,水源也仍然是一个问题。

  好的办法是限制平原、河谷地带城市的继续扩张,依靠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办法来提高这些城市的经济规模。可以通过努力将大约1亿亩现有仅城市经济部门用地(大于统计概念的城市建成区)的平均GDP产出能力逐步提高到210万/亩,还有约10万亿的GDP靠农业部门提供,另外100万亿的GDP则应通过山区非农业用地转变为工商业用地来提供。考虑到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这种估计不算冒进。

  经济地理专家把我国土地资源按人口居住适宜程度分为5类,分别是“高度适宜地区”、“比较适宜地区”、“一般适宜地区”、“临界适宜地区”和“不适宜地区”。从长期看,后3类地区的人口要大幅度减少,90%以上的中国人会居住在前两类地区(现在接近20%)。国土的直接经济利用价值主要是前两类土地。

  我国高度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约14亿亩,现有农地约10亿亩左右,这些农地或已经是高产优质农地,或有可能被改造为优质耕地。这部分土地目前承载人口约4亿,在保持耕地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加1倍达到8亿也不是问题。这10亿亩农地应主要满足国人的粮食、蔬菜、淡水养殖的需要,是中国人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再不敢多占耕地用来搞建设。

  我国第二类土地,即“比较适宜地区”,一共有42亿亩土地。这些土地大约2亿亩为城乡建设用地,约8亿亩为耕地,其余多为林地和未利用土地。让中国经济今后30年里活起来的土地正是这一部分。目前农民撂荒的耕地也是这个地区的土地。在这部分土地中,如果盘活现有2亿亩建设用地,生产出来100万亿GDP绰绰有余。这部分土地还可以承担两个功能,一是发展低密度住宅,满足中国中产阶层对独栋房屋的需要;二是大力发展经济林,增加替代粮食的农产品。土地资源的数量满足这两种需求没有任何问题。

  多少年来,中国的地方领导人没有不说缺乏建设用地的。中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对这种压力应该保持冷静,本着全局利益和“以人为本”的国家治理原则来把握土地政策。

  (一)对上述人类居住“高度适宜地区”和“比较适宜地区”这两类土地,采取不同的土地规划与用途管理政策。

  对第一类土地,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长。除重大公益建设用地外,应停止建设用地指标发放。应要求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使用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整和再开发。要学习佛山市的做法,实行“三旧改造”,把旧厂区、旧村庄和“城中村”的土地利用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特别要用好现有开发区的土地,坚决杜绝低经济密度建设项目上马。在开发区要尽量挤出土地多搞一些住宅建设。

  对第二类土地,要适当放活管理办法。“增减挂钩”指标要向这类地区倾斜。对农业利用条件差的荒地,应鼓励其用于工业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统一的改革,可在这类地区率先启动。二类土地还可以发展独栋房屋建设项目,满足区域内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让二类土地地区的住房条件优于一类土地地区,吸引经济资源向这类地区转移。

  (二)用“农业保护区政策”替代“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加强对我国优质农田的保护力度。

  在上述两类地区,可建立“农业保护区”。在农业保护区内,除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以外,不准用任何土地搞任何非农建设,以防止地方政府借口利用废弃地搞非农建设项目。农业保护区的现有集体建设用地的少部分转变为专业农户居住地,其余大部分逐渐复垦为耕地。

  一类地区的所有基本农田都应纳入农业保护区,二类地区条件好的基本农田纳入农业保护区,一些坡地、高海拔地、零星小面积坝子地不必纳入农业保护区。

  鉴于农业保护区包括大量现有村庄占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也可以适当包括一些林地,其总面积可在25亿亩左右。

  (三)农(林)业管理部门应与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协调,做好木本粮油生产的全面规划,大力推动木本粮油经济的现代化。

  目前,山区丘陵地区的经济林发展很快,现有某些产品的高回报率将会消失,有的产品还可能相对过剩。平均利润率规律对任何农产品都终究会起作用,最终任何农产品都将只能获得平均回报。要让地方政府清楚地明白这一点。国家有关部门要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大宗经济林种植面积要有一个预警指标。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