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昙华林的小导游
时间:2014-12-09 16:47:34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冯怡  

冯怡   武昌区昙华林小学教务处主任

  如今活跃在昙华林的小导游称得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昙华林街长不过1200米,有了学生的身影显得更加有趣:有的学生走上街头向游客介绍我们的活动并邀请他们前来听我们的讲解,有的在街区地图前向游客介绍,让游客对昙华林有全面了解,还有的将游客迎进校园的小操场,结合景点介绍牌向游客图文并茂地介绍。

  这得益于我们学校从2008年开始着力打造的昙华林星级小导游社区实践活动。六年时间里,我们由书面的学习变为社区实践活动,由校内的模拟表演到走上街头真正服务于游客,整个课程及活动有了质的飞跃。现在我们已经将“小导游”活动列为学生的常规校外教育。

  2008年,政府将武昌区打造为历史名城,对昙华林街区进行改造。结合《武昌区小学校本课程再开发工程教学指导意见》,既要立足学校特色,又要关注学生发展,我校校本课程组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一次次广泛的问卷调查,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锁定在了学校的所在地——昙华林这片文化沃土。在昙华林千余米的街区里,百年前的医院、学校、图书馆组成了一部近代文教卫的发展史。走一路昙华林,不知不觉间就温习了一遍中国近代史。

  昙华林的孩子们长于斯,居于此,丰富的地域资源为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厚的养料。如果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就能把那些尚存的老房子变成活教材,就能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我们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从而体会一份昙华林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这样的初衷下,昙华林小学的校本课程应运而生。

  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实地走访,甄选最有代表价值的历史建筑;积极上网查找昙华林文化历史资料,探寻走访昙华林的居民学者。经过一学期尝试,我们的校本研究小有成果:首先结合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由核心组教师设计的12块具有代表性的昙华林文化展板张贴在每个班级成为班级文化的亮点;在昙华林土生土长的张澄宇老师用饱蘸情感的笔墨自己创编了浓缩昙华林文化的《昙华林文化歌》;朱翠华老师也兴致勃勃地为孩子们编写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昙小礼仪歌》;桂丽虹老师带领学生手绘出精美的“昙华林地图”。

  为使课程内容更充实,更准确,更接近学生生活,学校建立起校本资源库,了解昙华林成为全体昙小教师的必修课。老师们深入昙华林街区,通过反复修订增补,结合实地走访与资料文献,制作汇编成我校校本教材《走进昙华林》一书,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逐步将其提炼为六大板块作为课程内容,即“革命旧址、名人故居、教育医疗、宗教建筑、艺术文化、民居民风”。几位校本教师进行合作,尝试以“明信片”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后续开发工作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走访、文化展板宣传、手抄小报评比、实地采风写生、模拟小导游将昙华林的地域资源转化为了我们校本课程的内容,让孩子们深入自己生活的社区,了解昙华林的文化蕴含。

  昙华林小导游是如何炼成的呢?

  2010年底,第一批小导游从四、五、六年级学生中面试选拔出来,各班3-5名代表,由校本专职老师组团培训。同时联系社区青少办,为孩子们的社会实践提供场所。第一批“先锋营”的小导游们在社区大型文艺表演中、江城十大魅力社区的评比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也为培养后续部队积聚了有效的经验。同时在今后的班级小导游活动中,他们更充当了领头羊的作用,为后续力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指导作用。

  2012年春天,昙华林小导游活动正式在昙华林小学开始。让孩子们上街当导游,这个想法让不少老师们质疑,孩子们从没有真正面对陌生人主动交流过,有些孩子在课堂上都不爱发言,每个班级几乎一半以上都是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他们行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的活动拉开了序幕。由于是活动初期,我们采取的是在每班挑选五至十名同学,形成校级“小导游”。

  刚走上街头时,孩子们那迟疑的目光、慌乱的语言都透露着内心的不自信。老师们反复鼓励着,同学们一哄而上,偶尔有感兴趣的游客驻足询问,孩子们七嘴八舌。几次以后,他们逐渐开始分散行动,胆大的孩子开始主动去寻找游客。完成任务以后还意犹未尽,讨论着自己接待了几个游客,重复着自己受到的夸奖,而班级里没有参加的孩子则围着他们问东问西。班主任反映,这个活动简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一连几天都在讨论这一次的经历,就连平时只对网游感兴趣的几个男孩,虽然没有凑上前去,但那表情写在脸上,满是好奇和羡慕。孩子们初次活动的表现让我们觉得这个大胆的想法是成功的。

  伴着活动的开展,问题也随之而来,孩子们的导游词还停留在校本课本上的介绍,当游客们提出更深入的问题,或者是关于这条老街的现状,孩子们就瞠目结舌,无法应对了。几次受阻,他们就不敢主动出击了,开始互相推诿。

  结合孩子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们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告诉他们当好一个导游并不是将解说词背熟,要想吸引游客听你的讲解还要做到生动有趣,那么就要求进一步从各方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在讲解时融会进去,这样才能解答游客的问题并让他们刮目相看。听了老师的建议后学生们主动在课余时间去走访街道上的特色小店,在网络上搜索与景点相关人物的历史故事,再将古今结合把这些内容新编,写成自己的导游词。学生们自由组合,5、6个人一组,分工合作,家里有网络的,负责网上查找资料,善于沟通的负责到店里实地采访,有的借来父母的手机,给特色门店拍照,文笔出众的编写属于自己小组的导游词。经过一番修改,每个小组都拿出了各有特色的成果。经过老师们的修改,分发到每个组员,大家分享着自己采编、自己设计、自己撰写的导游词,充满自豪。

  在导游活动中,我们不仅要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还要进行礼仪教育。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孩子们毕竟还小,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的陌生人还要大方地表现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们开始了学生的基本礼仪训练:“双手伸展、重叠放在腰腹部,挺胸抬头,目光看向远方,嘴角微微上扬。可以边说边用手臂带动手掌(掌心向上)指向目标”。根据这样的要求,同学们学习用眼睛交流,用姿态服务,用动作引导,大家一遍又一遍练习着动作,一群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常常一练就是半小时。

  摸索出成熟的经验之后,老师们开始对全体学生进行辅导和培训,2012年,班级小导游正式开始!我们固定每周五下午是学生们的“小导游”实践活动时间,每次由一个班承担导游,同学们一个个都换上了小导游的专用T恤衫(这些都是我们的同学自己手绘的,每一件都展现了昙华林的一个景点),戴上扩音器,举起导游旗,俨然一个个职业小导游。他们走出校门,走上街头,为游客介绍昙华林的历史、名胜景点。

  小导游们热情洋溢、丰富生动的介绍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看,还纷纷和小导游们合影留念,社会反响很好。孩子们也在游客们赞赏的目光中,感到自豪、自信。同学们的周记中满是收获和自豪。活动中有的同学克服胆怯的心理,开口与陌生人讲话,变得大方自信了;有的同学参加了活动,习作内容生动丰富,有真情实感,水平有了明显进步;还有的同学从导游这个职业体验上也有自己深刻的认识。

  我校的小导游活动致力于提升孩子的全面素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活动中为孩子打开一扇窗,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自豪,自信,自强”,孩子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精彩的世界。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