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王宝申:建筑产业现代化亟需顶层设计的引领
时间:2016-07-11 21:38:09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刘建飞 

dc7cf776cfec84b75dd5c3a771e130e4.jpg

人物简介:王宝申,男,1957年生,1976年参加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EMBA管理硕士,“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现任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在“绿色”发展理念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背景下,作为传统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转变建筑业的传统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建筑业新的发展主题。但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仍存在诸多瓶颈,“最主要的困境是我们没有统一、可行的管理方式和政策体系。”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申在接受《城市化》杂志采访时坦言,要想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良性发展,达成绿色发展的既定目标,亟需从国家层面对这一产业给予政策支持,形成拉动效应,促进供给侧能力成长,发挥出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力量。

  《城市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到来,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市场潜力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住总集团在建筑产业现代化上有怎样的战略布局?

  王宝申:“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传统的建筑模式是高耗能、高污染的,无“绿色”可言,因此,要实现建筑业的绿色发展确实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逻辑背后,就是建筑产业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生态的、可持续的。由此来看,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级城市群的情况下,以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将北京建设成为“和谐宜居之都”的布局中,在打造若干个中心区域城市群、开发沿长江经济带,甚至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建筑产业现代化都是有利的抓手。

  关于建筑产业现代化,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这既是国家的明确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标准。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建筑产业的装配化和工业化成为促使建筑产业由传统迈向现代,实现转型升级的最佳手段。

  作为建筑行业的老牌国企,住总成立至今已有33年时间,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布局上,我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和引导,借助自身的住宅产业化全产业链平台,整合了集团内部的资源,规划了集科研、设计、生产、施工为一体和重心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全方位发展战略,并构建了以全产业链技术研发为基础,以并购、联合建厂、技术输出等方式为布局的生产制造基地。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基地是集绿色材料开发、方案设计、生产制造、施工安装、后期维护,甚至产业工人培训为一体的。到目前为止,住总在北京和天津的多个项目中都采用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模式,建设了装配式建筑。

  《城市化》:住总在2015年成为国内首批“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实现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王宝申: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领域的探路人,住总以往的工作为行业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转型升级的确具有行业性的代表意义。由住建部授予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更隐含着希望带动整个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内涵。

  这一升级过程其实是有历史可循的:住总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拥有当时亚洲最大的装配式住宅产业基地,但随着2000年左右房地产业黄金十年的到来,这一行业更多追求的是量的增长,而不是质的提升,许多建筑哪怕工艺不十分考究也一样不愁卖。这让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脚步稍显滞后。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的日趋紧迫,绿色发展观深入人心,注定了建筑产业化将发挥更大作用。

  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的,当需求侧对建筑业有品质、绿色、节能的需求时,当国家严控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时,当投资方对建筑质量、建筑智能提出更高的需求时,建筑产业现代化又得以回归,住总也顺理成章地又回到新起点。然而,从一个传统建筑企业向技术型企业转型,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社会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认可度。因为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做的更多的是教育投资方、教育消费者,让整个社会对建筑产业现代化有更深刻的认知。但企业毕竟只是一个微观主体,做好这些工作对我们来说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城市化》: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国际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才刚刚起步,以实践者的身份,您认为目前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瓶颈主要有哪些?

  王宝申:的确,在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已发展得十分成熟。但我认为,虽然中国的建筑产业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却极有可能在未来迎来爆发式增长。因为从宏观层面,我们已经将“绿色”作为发展理念,甚至对装配式建筑比例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是2016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从微观层面,北京在新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中也提出了“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的要求。种种迹象表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向好的。但在利好的形势下,确实存在一定阻力。其中最主要的困境在于,针对建筑产业现代化,我们没有统一、可行的管理方式和政策体系。

  建筑业历来都是非产业化行业,传统的建筑模式采用的是传统的施工方式和招投标模式。在传统招投标模式下,一个工程可以被分为若干个标段,而这恰恰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相冲突。建筑产业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的是EPC(工程总承包),因为它的特性决定了在施工企业投标以前就已经有了投资行为。因而在目前的招投标模式下想要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是联合体投标,不然就无法中标。这些管理方式和政策体系上的问题,只能从国家层面上予以改革,否则即使有企业进行了产业化的尝试,在没有统一政策的情况下,这一产业仍无法实现良性发展。

  另外,在市场化机制下,投资方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他们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施工方式,那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就会受阻,也就是说,只有制定具有倾向性的政策,才能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理应承担起拉动行业发展的责任,从这一角度看,作为管理部门,工信部和住建部有必要出台更多的政策来促进产业发展。在具体操作层面,以京津冀一体化的某个节点城市为例,地方政府作为投资方完全可以在城市建设中更多地采纳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形式,因为由政府采购创造需求,建筑产业化以及与之相关联、配套的智能服务、软件服务、商务模式创新、科研力量、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产生拉动效应。

  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供给侧改革培育的是供给能力,国家在培育高科技行业成长时,曾采取过诸多措施,《政府采购法》就明确鼓励政府采购应优先采购国产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从而拉动了国产软件和智能化设备甚至电信运营能力的提高。这说明,市场的初期培育需要政府的拉动。所以,在国家或公共投资的大型项目中,完全可以大力采纳装配式建筑形式,使这一产业得以推广,使绿色建筑的目标得以达成。

  除了行业政策外,建筑产业现代化更需要的是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产业链条上的相关机构及企业,如信息、智能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或教育机构、施工单位、开发单位、设计单位等等,组成平台,形成整个行业的合力,发挥全链条的整体优势,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及未来的城市化建设提供助力支撑。

  《城市化》:对建筑产业现代化来说,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建筑产业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您有怎样的建议?

  王宝申:建筑产业现代化是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信息化管理于一体的集成式产业,具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需要的也是专业的技师型人才——既需要专业的设计师、软件工程师,也需要专业的施工人员。因此,加强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其中将传统建筑工人转型为产业工人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未来的产业工人不会像现在的建筑工人这样大规模流动,更不会出现没项目就下岗的情况。在建筑产业化过程中,要以“工匠”的标准将传统建筑工人升级为技术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住总已有所布局,下一步将通过与建筑类院校合作等方式建设职业培训基地,对建筑产业现代化链条上所需要的一系列人才展开培训。

  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产能的不断提升,没有技术型人才,没有大量的产业工人来支撑,是行不通的。虽然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借助制造业完成转型,但产业化并不代表着自动化,它的产业链条仍离不开大量的人力,尤其是在工程环节。这一内涵在本质上没有变化,也决定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对人才的数量需求非常大,然而,无论是几百万还是几千万的人才需求,都需要培训,不培训就无法上岗。目前,由于市场客观原因,大量的企业、建筑工人的工作量并不饱和,比如,以往有十个月的开工时间,现在变成了三四个月,这正是人才转型升级的机会。虽然住总是一家国企,已经开始着手开展培训工作,但本质上我们只是一家企业,由企业来做这样的社会性工作,我们并不专业,理应由国家层面给予这一行业更大的支持,以此作为微观市场的补给。

  总体来看,建筑行业从传统走向产业化是以新的模式替代传统模式,即使在未来五年内达成国家制定的目标,传统建筑模式仍将占有70%的市场份额,这代表着,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合力,实现整个行业发展模式的平稳过渡。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