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朱建江:构建中国自己的城镇化理论
时间:2018-11-15 10:44:17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叶 紫 

ee3caf99951dfa9e5ca1ca05e8845ad9.jpg

  朱建江,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囗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历任上海长宁区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统计局长、物价局长、发展改革委主任,崇明县副县长,嘉定区副区长。曾任上海《法学研究生》杂志主编,上海经济系列高评委委员,获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主要从事城市科学、区域发展、小城镇、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城乡一体化、宏观经济、人口老龄化研究。著有《负债经营》专著两本,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近两年已发表美丽乡村等学术论文十余篇。

  “人生短暂,我想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把这些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形成一种理论。”“找到这三四十年里,中国城镇化成就的来源,也是为世界贡献智慧。”“哪怕这本书里有一句话能让人觉得管用,对城镇化建设有所启示,那就够了。”这是著名学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囗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朱建江的肺腑之言。

  近日,朱建江在北京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他曾从政三十余年,历任上海长宁区规划办主任、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统计局长、物价局长、发展改革委主任,崇明县副县长,嘉定区副区长等职,亲身经历了上海多地的城镇化。他所打造的多个规划方案也经受住了时间检验,在学界和政界传为美谈。

  而今,这位“学者型官员”已然完成了向一位学者的转变,潜心于构建中国自己的城镇化理论。

  一切都交给实践来检验

  在上海,提起上海虹桥商务区旁边的长宁区,人们会纷纷点赞。这片城区1/3是在农田上新建的,1/3是在旧棚户区和工业厂区上改建的,1/3是有机更新保留的,但迄今无论是形态、功能、配置等统统不落后。在上海人口激增的大背景下,这里交通通畅,环境优良,人口适度,生活便利,非常宜居。相比于绝大多数老城区拥挤、污染、不方便等,长宁区堪称典范。而这里正出自朱建江25年前的手笔。

  “我们上世纪90年代初做人口规划(1993-2020)时,将长宁区规划为70万人,到现在这里人口是69万多一点,可以说与规划非常契合。”朱建江说。

  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朱建江有着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他的经验来自于实践,再经由实践上升为理论,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更加接地气。“城市怎么建,我有着比较多的经历,自己也干过,现在无非是把它理论化。”人口规划是城区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大难点,很多专家在这个领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在他看来,城市范围内的某一个空间中,往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把这个空间解剖透彻了,在其他空间也可以借鉴,同样放在整个城市也有相通性,对城市规划可以这样研究。

  朱建江说:“当年我规划某个区域时,想的就是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合人生活。于是我们就四处寻找样本,跑了好多个区,去了黄浦区,感觉太拥挤,又去卢湾区,后来还去了乡下……通过不断寻找、体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人居住的样本空间。然后,我们就调查这个样本的配套、人口密度等,进行各种测算。选取几个这样的样本进行综合提炼,把人口确定下来之后,再把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分配。我们经过实际测算,看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不能超过多少人,超过这个密度就不再宜居,资源平衡就会打破,环境就会被破坏。那么,这个数字是多少呢?我1993年编的长宁区总体规划就明确写出来了——1.8万人/k㎡。你可以说这是经验数字,但通过这个数字进行的规划,实际效果都非常好,也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长宁区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我想解剖自己工作二三十年的中心城市,看当时的规划是怎样考虑的,如何实现它。这里面有哪几个节点是最重要的。”朱建江说,“这里面包括我刚才讲的人口规划问题,还有产业功能区、居住高端功能区如何衔接等一系列问题。在生态、空间等方面,当时做得相对正确,特别是做好了用地结构规划。当时一直找不到现成的参数,来确定这个用地结构是否合理。在当时的规划中,我把土地分成了三个三分之一,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用于配套的。有人问:‘你为什么做这么大的量?’但我坚持不让别人改,一个空间不能仅考虑居住,还必须做好道路、环境等。后来人们普遍认为这样划分是正确的,我也问过后来的区长,他也说这个城区发展的特点是特别均衡。”

  因为偏重于实践,朱建江的很多观点和学术界的一些专家不太一致。他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和同济大学的教授合作,在很多方面观点不一致,直到现在也和很多学界的专家看法不完全一致。“我感觉教学方面有一些问题,比如用地的结构问题,功能的定位问题,布局方式问题,你至今没有定论,但是我脑子里是有一个定论的。虽然我一开始脑子里也只是一个假设,但我在实践中不断证明它,我现在讲的理论,事实上都是经过校正过的、验证过的假设。”

  “理论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2018年7月,由朱建江任主编的《城市学概论》刚刚出版。这是一部关于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学术专著。在内容上,该书着重研究城市的定位、规模、结构、活力、服务、运行;在环节上则主要研究城市的发展、规划、建设、管理。

9ab5e177c2767a96f9218aaedef3d1c2.jpg

  与大多数专家相比,朱建江更强调实践的作用。他认为,城市学是典型的跨界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虽然在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这四个环节当中,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偏重于社会科学,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偏重于自然科学,但在实践中,并不存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明确边界,学科划分只是学术界深入研究和细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应当将这四个环节的相关内容综合在一个框架下汇总分析,推理定义、构建理论,这样不但对城市学本身构建有意义,对相关实际部门、科研单位及读者来说也有耗时少、见效快,认知连贯等积极作用。

  他说:“关于城市,只讨论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不够的。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空’的,建城市是目的,但发展是源头。发展、规划、建设、管理,这四个内容不是你中有我,而是互相重叠的。必须把发展讲清楚,比如从历史、优劣势等方面,发展什么、不发展什么、怎样发展都要讲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一个操作方案,这就是规划;针对这些操作方案形成项目,这就是建设;发展、规划、建设当中都有营运问题或管理问题。也就是说,要在发展过程中考虑管理,不是最后才考虑管理问题。”

  当下,“城市管理与治理的区别”之类话题比较时髦。在朱建江看来,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应该先搞明白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如果搞不明白,管理问题就无法讨论。“这个世界是整体的,不是因为你的需要就能把它切成一块块,这样你能解释整个世界吗?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理论还是要还原于实践的。”他说。

0f803ac12d963d252638879b13a99e84.jpg

  朱建江认为,还是应该多研究一些基本问题,这比凌空蹈虚更有意义。规划应该既要有前瞻性,也要与实践结合。现在,很多城市规划本子非常花哨,看起来也非常厚,但是一到实施过程中就会被改得面目全非。而且,每一任领导来了都要改。他说:“我负责编制的规划本子不厚,但是没人说这些规划不合理。现在二三十年过去了,不管领导怎么换,领导所想要的东西规划里面几乎都有,规划内容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已经变成现实了。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作为一个战略规划,如果领导来了都想改,那么很可能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你根本没有做规划;另一个是:你做的规划的确是不符合现在的需求。而在我编制的规划是‘一张蓝图干到底’,这一点已经实现了。”

  在他看来,规划必须在进行当中与时间相契合。这需要规划师的远见、有严格的测算以及战略性的思考,需要符合建成过程当中的实践。“挑战一个规划师、战略师的,不是你现在有一个多么宏大的远见,而是你的远见能否付诸实践,并且不断被未来的各个时代所证实。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百多年过去后依旧在验证他的预见。从这个角度而言,理论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工匠•官员•学者

  高度务实、坚韧不拔、胸怀宽广,朱建江的性格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朱建江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籍贯是浙江省衢州市,父母亲均为教师,父亲在“文革”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朱建江只上了五年学,然后做了一名木匠,一做就是十年,也赚了很多钱。高考恢复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几个工程师,老知识分子,一段时间接触后,他们说:“小朱师傅,你很聪明,应该去考大学!”他听后一惊:“我不行的,我只上了小学”

  在这几个老知识分子的劝导下,1979年,朱建江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周游全国3万里,开阔了眼界,回家后对父亲说:“我准备读书了。”当时,父亲已经平反,在大家帮助下,朱建江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及研究生。工作后,勤勉努力,积极进取,历任上海长宁区规划办主任、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统计局长、物价局长、发改委主任,崇明县副县长,嘉定区副区长等职。因为长期在区县工作,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有关政策法规非常熟悉,亲身经历了上海多地的城镇化。他所做的多个规划方案也经受住了时间检验,期间他出版了《负债经营》等多本专著。他还曾任上海《法学研究生》杂志主编,上海经济系列高评委委员,获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2016年12月底,朱建江实现了人生中的又一次蜕变,转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从一位“学者型”官员转变为一位学者。

  按照我国官员的任职规定,朱建江本来还可以继续在党政机关任职,但他已经决心投身做学术研究了。“人生短暂,我应该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把这些年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留给后人。”

  在朱建江的理论体系中,“尺度”是一个关键词。他说:“我主编的《城市学概论》一上来就明确,这本书只解决五万人以上的空间问题,五万人以下的空间会有其他书来解决。五万人以上空间运作的基本原理差不多,我在里面讲了很多实证性的内容。城区、郊区、县域等若干重大问题必须在一个固定范围内分析,空间不能打破。一旦打破空间、超出尺度,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比如,五万人以下3000人以上,就要划到小城镇里。再接下来的一个尺度,就是乡村问题了。”

  近年来,朱建江主要从事城市科学、区域发展、小城镇、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城乡一体化、宏观经济和人口老龄化等研究。他也做了一系列关于县域发展、乡村振兴等课题,包括国务院、中央“两办”委托的多个课题,计划各推出一本关于小镇发展和乡村发展方面的专著。关于如今讨论很热的城市群问题,他说:“我认为研究城市群,本质上就是城镇体系问题。城市群无非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在各个尺度上如何进行功能协同,如何使其更为规范。目前国内的学者,在城镇体系方面一直没找到特别好的构建办法。一般来说,城镇体系如果构建得合理,那就是城市群了,要做好各个尺度之间的互相衔接,解决区域协同问题。”

  如今,朱建江一边吸取世界先进理论,一边致力于构建中国自己的城镇化理论。“我希望做一个城区案例,可以用于全国600多个区;一个县域案例,用于我国两千多个县;再做个小城镇案例,用于三万多个小城镇;然后做乡村问题,用于50多万个村。这样就可以从实践的角度,来构建我们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无论别人怎么批判,哪怕看了这些书后觉得有一句话管用,也就够了。或许,有人看了某一句话能有所启发,然后经过自己的把握,形成自己的想法,开拓出自己的天地。”他说,“中国城镇化有三四十年了,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我们做研究的应该尽自己的努力,找到中国取得成就的来源,这也是为世界城镇化进程贡献智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