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杨曾兵:乡村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多层次的乡村产业
时间:2016-11-07 11:03:01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刘建飞 

  人物简介:杨曾兵

  深圳市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中国商旅地产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国际注册景观设计师(ICSLD),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行业协会高级景观规划师,有近20年的旅游景区策划、规划和设计经验。

  作为现代旅游的新型消费业态,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产业在我国虽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却仍存在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足、产品类型有失丰富等诸多问题。为促进我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提质升级,日前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极富针对性地提出了诸多改进措施。就这一话题,《城市化》杂志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了深圳市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中国商旅地产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杨曾兵。从多年的工作实践出发,杨曾兵谈到,将乡村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方向时下被市场普遍看好,然而,对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而言,其根基仍是农业。对此他深入分析认为,在关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之时,更应深刻探讨的是乡村发展模式问题。乡村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多层次的乡村产业,实现整体发展。

  规模化是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灵魂”

  《城市化》: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我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杨曾兵: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开发层次相对较浅,产品类型略显单一。目前,主要依托传统农业或设施农业进行农业观光和采摘体验,依托村庄进行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活动,经营主体同质化严重,产业类型单一,并未形成如国外的“庄园”、“农场”等规模化、复合化、多业态的立体化产业形式。我们的最大劣势在于,与休闲农业发达国家的庄园、牧场及农场等大型生产单位相比,我们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即使有规模化的趋势,其程度也不深。规模化是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亟待加以提升。

  当然,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乡村旅游是时下的热门,被普遍看好,但它的供给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也还未发展到足以改变乡村整体发展态势的程度。

  《城市化》:您认为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原因是什么?破解这些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杨曾兵:我认为这主要与乡村结构有关。一方面是因为乡村的生产单位较小,种植面积和发展规模处于零散化状态。我国乡村的主体构成是家庭这一小生产单位,在耕作方式、技术层面上多数仍还沿袭传统的农耕模式,特别是自然风光较好的山区,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优势,但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经济效益不高。因此,需要有一种新的机制对乡村生产主体进行整合,让老百姓能真正参与到乡村的发展建设当中,并从中获利。另一方面是我们在乡村基础建设投入和对乡村发展的引领方面明显着力不足,并未对某一片区适合发展哪类产业做精准定位。前30年,我们将主要精力用在了城市建设上,疏于对乡村建设的投入,如果说城市发展已步入2.0、3.0阶段,那么乡村发展则远落后于这个数据。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缺失。国家土地部门虽然严格控制着农业用地的流失,但并不能强行留住这块土地的人,并解决其生产和生活富裕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仍然处于自发、盲目的种植状态,效益低下。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农业技术支持、销售渠道进行宏观引导、科学规划和精准定位,并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城乡差距,让乡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之地。

  从更深的层面来说,我认为目前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主体结构构成的危机。当下,“乡村”、“故乡”、“家园”等概念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究其根源正是因为农村人员结构出了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入了城市,农村社会各个阶层因此而逐渐消失。以往,乡村的各个体系都十分完整,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人们可以在乡村中走完完整的一生,但现在许多乡村已无法承载这一过程,因为人少了,相应的配套设施设置已然发生变化。因此,促进乡村发展首先要从“人”抓起。虽然乡村的主体仍是村民,但却需要借助外力带动村民促使这一区域走向繁荣。这些外力包括政府、企业、游客,再加上原有村民,四个群体共同构成新的乡村人员结构。

  在以往的乡村开发体系中,企业运作大多会与村民划清界线,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因此,政府应从宏观政策上对乡村发展给予引导,并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承担行政管理和协调企业与村民关系的任务,并起到服务和监督作用。企业则利用其资金优势和流程管理优势,建立新的生产次序和运作模式,发展规模化产业,推出精致化产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村民则通过资产评估,土地入股,以乡村合作社或继续承包经营等方式,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使其体会到建设家园、“重塑家园”的感觉,共同促进乡村发展。政府、企业和村民应作为联合体而存在。除了对家园、故乡的建设之外,我希望这更是对未来乡村的一种设想,以理想的角度去构建新的乡村发展模式。当现在脱离乡村的70后、80后的后代们再次回到乡村时,他们会真正体会到,乡村是优美、令人向往、亲近自然的空间。

  产业是乡村整体发展的基石

  《城市化》:以新发布的政策为契机,在政策推动和利益驱动的市场大环境下,您认为休闲农业或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突破?

  杨曾兵:这一政策十分全面,且非常具有针对性,为休闲农业在发展方向上做出了积极引导。在乡村整体发展上,人们普遍看好乡村与旅游相结合这一方向。单独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角度看,乡村旅游其实可以被看作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也可以形成特殊产业,减少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促使农民走向现代化、科技化,同时它又可以成为当地的优势和品牌。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第一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农村的经济基础。如规模化农业、科技农业等。第二要优化产业结构主体,建立政府协调、企业主导、村民共享机制。第三要活化乡村业态,建立现代网络营销平台。简单来说,就是将产品销出去,把游客引进来。第四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树立乡村新风新貌。乡村旅游是多元化的,既要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要建设生态文明,再现乡村勤劳、朴实、生态、悠闲的生活方式。不能片面追求利益而过度开发。第五要培养新时代的农民,发展乡村企业和家庭农场。目前某些企业的短期效益带动了部分乡村的大力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乡村必须有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不能将农民边缘化,而乡村的多元主体和差异化的本土特色恰好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

  同时还需强调的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是发展所有产业的先决条件;此外,还需注重生活化的乡村概念,也就是激活乡村的内在生命力,体现乡村与城市的差异。乡村旅游只是乡村自身活力被重新激发出来后带来的积极效应。在这一问题上需担心的问题是,虽然相应的政策已经出台,但如同城市曾因为“千城一面”而失去独特个性一样,倘若每个乡村也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显然无法达到大发展的诉求。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乡土文化、生态系统、地域特色等等都将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因素,因为每个地区的乡土风情、人文信息、资源环境都富有独特的地域个性。这些内容都值得激活、挖掘。

  乡村旅游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因而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我们需针对不同地域的乡村,认真研究它究竟适合发展哪些产业,适合哪种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应被看作是乡村建设基础上的附加效应,而不是最终诉求。对乡村而言,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构建出多层次的乡村产业,从而实现乡村的整体发展。因为有了产业,才能解决乡村就业问题,从而使人们不会遗忘乡村,进而真正实现乡村风土的回归。我们今天对乡村的投入、开发,都是在导演未来,并尝试构建出新的、理想的乡村发展模式,让一部分具有乡村情怀的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去,带动一批对乡村生活有需求的人回到乡村度假、生活,构建新的乡村发展平台,从而使乡村实现“富美乐”的状态,富是指产业上的富足,美是环境上的优美,乐则是指乐活的生活状态。

  乡村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建立共享机制

  《城市化》:您提到要“建立政府协调、企业主导、村民共享机制”“搭建出乡村发展的平台,建立乡村发展规则”,乡村产业的发展确实涉及到多方利益,您认为应怎样实现各方利益的协同?

  杨曾兵:对乡村而言,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涉及到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的关键性问题。以往,传统的乡规民约曾树立起无形的道德约束,规范人的行为,但现在它正在逐渐被亲情关系、利益关系冲淡,因此,乡村需要价值观的改变与重塑,我们有义务引导乡村新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是建立新的利益共享机制,规范利益分配秩序,让村民、企业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乡村建设,并保障参与方有持续性的收益,享受建设成果。

  以乡村旅游业为例,在大多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当地村民的考虑并不充分,被给予更多关注的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城市游客。因此,很多所谓的乡村旅游虽有效益,却与当地村民无关。这是不正常的。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有顶层设计外,还需当地政府出台更加具体的措施,在企业、村民等多个主体间建立起利益共享平台。例如,借鉴国外的运作经验。第一步,由当地政府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和粮油走势,制订区域发展战略;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及农作物生长情况做出专业评价,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及规模,制订产业发展引导手册,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针对性招商。鼓励村民将资产进行评估整合,虚拟参股。第二步,企业思考怎样构建产业体系、管理体系、营销体系等,发展多元化复合功能,其中乡村旅游是其重要的功能,也是乡村生活品质的一种体现。而企业的优势就在于管理的系统性、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建立一个政府监管,企业、村民共同参与的合作平台,这是未来乡村良性发展的前提。这一做法的核心优势是有组织、有计划,能够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管理并有利于特色品牌的塑造。依照这一方法,即使这样的乡村不发展旅游业,也一定会是活化的、健康的,进而吸引人们慕名而来,旅游的相关配套设施、参与性项目就会随之得以发展,从而形成旅游功能配套完善的乡村市集。因此,在我看来,乡村旅游是乡村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乡村生态、乡村产业和乡村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三大因素,“三生”联动,缺一不可!现在,依托乡村生态大搞观光旅游,依托农业产业大搞采摘体验,依托乡村生活大搞民宿、农家乐,倘若只考虑企业短期效益,依托单一因素发展,而不思考合作平台的搭建、共享机制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那么再火爆的乡村旅游景区,都注定只是一株没有根基的花朵,不会长久。

  诚然,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这一目标有其理想化的成分,但它确是构建乡村发展模式的努力方向。我们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院致力于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在儿童休闲产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国乡村发展的未来。给未来一个美好的乡村梦想!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