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解决农村问题要遵循农村发展规律
时间:2016-08-16 07:48:45  来源:城市化杂志 

本期顾问:朱启臻

38480b594bbabf9635197843c78c1c98.jpg
   
人物简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农民问题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代农业与家庭农场;农村价值与新农村建设等。

主要成就: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有关“三农”研究课题30多项,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100余篇,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40多部。特别是对农业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农民组织与农民教育等领域取得丰厚成果,为决策部门和实践部门提供依据。

  提问1: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小岗村时说,今天我们的主线还是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请问,您如何解读和看待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朱启臻:改革开放至今,中央一直在强调家庭经营的重要性和采取措施稳定家庭经营制度。从确立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经营体制,写进宪法,到不断表明我们的土地政策30年以后不变,一百年后也没必要变,再到提出长久不变,都表明,我们要稳定农村的承包关系。只有稳定的土地关系,农民才有稳定的投入和收益预期,才能在土地上长期投入。只有长期的稳定,农民才会主动地保护耕地。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家庭经营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权宜之计,现在暴露出很多问题,应该结束农户经营,走集体化的道路。这种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中央政策的执行。比如,中央提出的土地确权,本来要求确权确地,个别地方却对确权确利感兴趣,对把农户承包的土地创新收回集体感兴趣。还提出了股份制、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财产收入,采用招标的办法一年一承包,让农民分红。诸如此类,都严重违背了农业的发展特点。

  其实,土地(这里指的是农地)有两个重要功能。对农民来说表现为就业和生活保障功能。当农民没有其他的就业途径和稳定收入,也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时,只要有地,就能生存,就不会导致社会动荡。从这点来说土地是重要的社会保障。随意剥夺农民土地、强迫农民流转土地以及靠高地租引诱农民流转土地等做法,都源于对土地与农民关系认知不清。从社会和国家角度看,土地是保障国家农业安全最重要的基础。为什么要守住十八亿亩红线?为什么要制定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为什么年年有一号文件?因为农业对国家太重要了。习总书记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就是农业生产不要指望外国人,要发展我们自己的现代农业。现在有些地方搞的高地租导致了非粮化、非农化,就是不懂农业对国家重要性的表现。还有观点认为,农业可以靠市场调节,认为只要农业能挣钱,一定有人来种地。这也是想当然。农业肯定能挣钱的时候,就是农产品短缺的时候,是人吃不饱饭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国家会采取各种办法保证粮食供应,绝不允许任何人靠粮食发财。现在,有许多口号既伤害农民,也伤害国家,伤害农业投资者,导致农业潜在风险加大。所以,理解农业,一定要理解土地和农业的关系,土地和政府的关系以及土地和农民的关系,对这些关系不清楚,不能妄谈农业。

  提问2:有观点认为二元户籍制度是导致“三农”问题的根源,您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朱启臻: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一个正常的社会,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要素是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农民进城打工,在城市有了稳定的收入,就是工人和市民。城市人想到农村生活,想当农民,有地可种,也应该受到鼓励和支持。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实行严格的二元户籍制度,把城市人和农村人严格分开。城市人能享受到的福利,农村人享受不到。现在农村的土地增值了,城市人认为农民拥有土地是福利,心里不平衡。要知道,对于农民来说,土地不仅仅是福利,更主要的是义务,就是要把地种好,给国家贡献安全、充足、廉价的粮食。要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打破二元制结构,打破人为制造的城乡割裂的惯性,让各种要素自由地交换和流动。

  对于一些人反对农民宅基地买卖,认为宅基地卖了,农民换了钱,只知道喝酒、当贫民,我只想问,如果你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拿着钱会怎样?这种靠自己想象影响政策的人很多。所以,二元制结构什么时候打破,不是时间长短问题,一夜之间就可以打破,但也可以以各种理由不打破,这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意愿,维持二元制结构一部分人确实可以得到好处,另一部分人的权利就受到了限制,实际上涉及的是农民获得平等权利的问题。现在,城乡“二元制”又演变成了本地人、外地人、农村人的“三元制”,更加剧了农民获得平等权利的障碍。从这一点来说,“三农”问题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解决“三农”问题,也必须从解决人为的障碍开始。

  提问3:“十三五”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的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说,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您看来,农村这块短板短在什么地方?如何补齐这块短板?

  朱启臻:正如总书记所言,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确实是在农村。首先要明确的是,农村之所以落后,不是天然就落后,而是我们走了重城市、轻农村这样一条道路。城市的投资跟乡村的投资天壤之别。只要是城市,就有着过量的投资,而乡村是缺乏资金的,我们就没有去建设它。并且不仅没有建设它,还人为地在促进乡村的消失。比如,打工经济让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年轻人去城市打工挣钱。撤点并校将农村小学撤掉,搬到了县城,说是“小手拉大手”。现在又宣传农村人结婚要到城里买房……种种这些做法,都是在为城市发展的某一个目的而促进农村的消亡。尽管农村的衰败有一些自然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地促进,这是比较麻烦的。要实现全面小康,就要加强农村建设,现在,经济收入的提高在绝大部分地区比较容易实现,并且一些地方农民的收入并不低。前不久我去四川调研,当地农户一般人均收入一万多元,好一点的农户一年总收入20万元以上,比一些城镇居民的收入还要高。但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住房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风貌,这些是需要政府来帮助解决的。所以,我认为,农村这块短板短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这不是三五年就能补齐的,如果我们从现在起积极地建设农村,不要再去掏空农村资源,再过10年左右,我相信绝大部分农村可能比城市更吸引人。

  提问4:您在农村价值与新农村建设上建树丰厚,发表过《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 》等多部著作。请您谈谈,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如何统筹美丽与宜居、安全与舒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朱启臻:很多地方都在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像浙江、江苏、成都、安徽、河北等很多地方,都涌现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和好的做法。我认为,美丽乡村所指的“美丽”,不完全是美学概念,应该是个社会学概念。它首先要体现在山清水秀,有优美的环境,是宜居的,新村本身是个景点的组成部分。像一些传统村落,往往让人流连忘返。如果问这些村落是谁设计的?没人设计,它是遵守着特定的规律生长出来的。在自然生长过程中,美丽乡村就具备几个条件:一是适合农业生产,因为乡村是为了适应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现在很多新农村建设让农具没地放,粮食没地凉晒、加工、储存,家庭养殖业失去空间,这些是完全不适合生产的乡村,是城市人想当然的乡村建设。二是方便生活。乡村生活不是睡觉、吃饭,农民的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往往和生产密不可分,农业生产活动本身就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农民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像家庭养殖业、庭院经济,既是生产,也是农民的生活。此外还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像节日时令、扭秧歌、聊天、打牌、红白喜事等这些都是农民重要的生活内容。此外,“美丽”还应该体现在纯朴的民风、人与人之间的友善、邻里之间的和谐……此外,美丽乡村还包括了乡村的生态信仰、制度和习惯,包括乡村的和谐体系和文化等,我认为,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美丽乡村。

  需要注意的是,美丽乡村建设既不是不要传统,也绝不是固守传统,一定要与时俱进。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美丽的传统村落,也不是在某一年突然形成的,往往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而来的。今天,我们的生产力太发达了,人们太敢想象了,受工业化的思维影响,恨不得一夜之间旧房子全推倒,盖起新房子,这就违反了乡村自然生长的规律。我们要遵守乡村建设规律,不要为了传统拒绝现代,传统与现代是不矛盾的,要很好地结合。比如,传统的乡村往往有很好的有机循环——种植养殖业的循环,生产生活的循环,这样,乡村基本上没有垃圾,这应该被现代乡村建设所借鉴。而要改变农村目前脏乱差的情况,也离不开现代生物技术,比如秸秆的再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的使用、沼气等等都可以成为未来乡村重要的新能源。

  总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定要认识到,乡村和城市功能不同,成长和发展路径不同,建设所遵循的原则也应该不同。按照城市的眼光看待乡村,按照城市建设的办法解决乡村问题,结果只会制造更多的问题。

  提问5:您怎么看乡村建设多头管理的现象?在这方面,您有何建议?   

  朱启臻:一个村庄折射的是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所以才会有“乡村里的中国”的说法。多个部门在乡村都可以找到发挥自己作用的阵地和领域,乡村多头管理反映的是乡村的复杂性。现在的问题在于,各个部门没能很好地协调,没有一个部门去统筹。结果导致,国土部门在土地方面搞占补平衡,没有考虑到什么是乡村,什么是农民。农业部门要种地、要高产、要规模经营,不知道什么是农民的生活。住建部门要给农民盖城市一样的房子,不知道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特点,文化部门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设乡村文化,却不了解乡村生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就让我们很多部门各行其是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撕裂着乡村,使它失去了按照自己规律成长的环境。我个人主张要设置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凡是涉及农村建设的,都由这个综合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在四川,很多县设立“城乡统筹办公室”,就有助于解决多头治理的问题。不管哪个部门,凡是涉及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涉及乡村文化与社会事业发展的,涉及农民教育和治理的,都要统筹管理,都要建立在了解乡村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深入研究,进行整合。总之,不要把本来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乡村人为地割裂开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