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探索:描绘理想城市(上)
时间:2013-03-28 12:46:06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 刘世能 张修霞 

探究城市本质
    要回答“什么样的新城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城市本质这个话题。城市本质是指城市本身具有的最基本的属性,这一属性决定着城市最主要的特征,也决定着城市发展的趋势。探索城市的本质,就是探寻城市的基本发展规律,我们只有知道了城市的发展规律,才能知道怎么去把城市建设的更美好。

城市本质
    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从中国的城市起源来看,最初的“城”与“市”是分离的,“城”指围绕人群聚居地修筑起来的连环墙壁,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则是人们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城市中“城”的形态早已不复存在,“市”也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集市贸易。现代城市的功能、结构和形态更加复杂,关于城市的概念也更加丰富。《现代汉语词典》“城市”词条的解释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则对城市的定义为:“城市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除此之外,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也基于自身的观察视角,对城市的概念进行了诠释,在此不一一列举。
    而对于城市的本质,中外学者也是莫衷一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城市的本质是由公民的本质决定的,而公民的本质又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中国学者纪晓岚认为“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的经济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集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集”;刘岐等认为“城市的本质是能够产生集聚效益”;单文慧认为 “城市的本质是人的聚集,是群体与个人的活动网络构成了城市的深层结构”;张元端则认为“城市的本质是集聚和系统形态的生产力”。
    根据研究,对于城市的本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首先,从主体上看,城市是“人”的城市。各个历史时期城市的性质、功能、形态都会发生变化,但相同的是人的主体作用存在,人的需要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正是这些共同的因素导致了城市的产生、延续和发展。因此,城市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而不是神的、君主的或是汽车的城市。城市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求,人的需求无止境,城市的发展也无止境。城市与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城市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类居住、生活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
    第二,从构成上看,城市是“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结合。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工环境、人与社会关系互动和整合的过程,是人类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利用自己的智慧千方百计地设计和营建能最大限度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工作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被深深打下了“人性”、“人工”的烙印,在这个过程中也加速了人类的交往活动,并通过城市中的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和非物质的意识形态载体把城市文化一代代传承下来,形成永载史册的城市文明。
    第三,从空间特征上看,城市是一种“集聚”。城市最本质的特征是人口和生产力的集聚。在城市中集中居住着一定数量与密度的居民,而人口数量与密度是城市区别于农村的重要标志;同时,城市还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社会经济综合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心。现代城市不仅集中了工业与工业相关的产业部门,并且集中了比工业范围广泛得多的贸易业、金融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咨询业、科技和经济研究机构以及其它相关机构,使城市日益成为一种高度分工又密切协作的生产力系统。
    说到底,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是城市存在的根本意义,也是城市的价值所在。

新城内涵
    什么是新城?新城,顾名思义就是新建的城市,一般是相对于老城(旧城)的概念,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但自从西方新城概念传入中国以来,新城的含义就有了一些改变,并明显地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新城(New Town)建设起源于英国,其理论源自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理念,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病”。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令人类的生产、生活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也将许多陌生棘手的问题和现象摆在了人们面前。快速城市化造成了人口的爆发性增长、城市急剧膨胀、住房结构性拥挤、设施严重缺乏、生态持续恶化等问题,这些“城市病”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政府的迫切任务。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历史背景,1898年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第一次打破了城市与农村在空间形态上的截然对立观念,创造了一种没有大工业喧闹、人口规模不大、低层、低密度、接近大自然的田园城市。二战以后,新城建设运动有了实质性进展,英国政府开始了第一座新城斯蒂文乃奇的建设。英国的新城建设既有开创性和奠基性,也很成功,很快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就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法国、瑞典、日本等国家的新城建设迅速展开,各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开始尝试通过建立新城,为城市人口和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以及相应的设施,以维持其增长的持续性。自此,新城建设也就成为了城市空间从单中心都市区向多中心都市圈以及大城市连绵带扩展的核心手段,新城建设的旋风开始席卷世界各大都市。
    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城?其实,关于新城的概念与特征,不同国家的学者对其描述也各不相同。
    英国:英国新城主要指在其《新城规划法》框架下建设的城市。《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是:新城是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
    美国:美国学者认为新城主要区别于自发形成的居民点和大、中城市,是有目的、有规划建设的新城和城市新的发展区。美国《新城开发法》法案所确定的新城类型有四种:一是大城市周边新建的新城;二是在原有城镇基础上扩建的新城;三是市区内改建或扩建的“城中之城”;四是远离大城市完全独立的新城。由此可见美国新城包罗甚广,没一个确切的概念。凡是成片住宅区建设,无论是位于大城  市郊区的,还是远离大城市地区独立的,或者是在城市内部的都可称之为新城。
    中国香港:香港将新城称为“新市镇”,是指“在中心市区外围的合适地点建造居民区和工业区,及相关社会服务设施,以吸引新增人口的定居和旧城人口的疏散,从而缓解中心区在住宅、交通、就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日益增加的压力,避免城市的蔓延式膨胀。”
而我国影响力较大的新城定义有二:一是邢海峰通过关注新城与城市化过程的紧密联系,在《新城有机生长规划论》一书中将新城定义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大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而有计划地在距大城市中心市区一定距离,依托一定资源(交通设施、风景、大学等),经过全面规划而新建的具有城市规模和密度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二是张捷在综合我国新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新城发展的实践经验,认为新城是“出于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规划建设;位于大城市郊区,有永久性的绿地与中心城市相隔;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优美,能分担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住功能及产业功能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社区”。
    综合以上各国对新城的定义及我们对新城的研究,我们认为要完整把握新城的内涵,需要从以下八个核心要素突破:
    时间: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发展空间紧缺,人口、企业等密度过大,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居住环境恶化,交通运行存在障碍时,才有建设新城的必要。
     规划:新城有别于自发形成的城市,他是在中心城市(母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有目的、有计划规划建设的。
     作用:新城是为了疏散主城人口、产业,防止恶性膨胀、单中心格局而规划建设的,起到“反磁力中心”的作用。
    独立:为起到“反磁力中心”的作用,新城在经济、社会上均追求自我平衡,与主城没有明显通勤活动。与单纯卧城、产业城相比,独立性较强。
    距离:位于中心城市(母城)边缘,但绝不能与主城连为一体,与主城保持一定距离,或有永久性绿隔,或有自然屏障相隔。
    功能:在产业、交通、社会等方面承担特定职能或者综合性功能,是城市等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模:新城本身是一个中小城市(一般认为规模在20万人以上),应具备一定的人口与用地规模,小范围的土地开发项目,算不上是真正的新城。
    联系:新城与中心城市之间通常会有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以保持与城市核心区和其他区域的联系,包括快速路、环路、轨道交通等 。
综上,在国际上严格意义上的新城可以定义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满足城市和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其边缘规划建设的,用以疏解人口、产业或其他功能,具备一定规模和独立性,并与主城保持适度距离和便捷联系的新的城市建成区。它往往代表了最新的规划理念,起到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发展质量的作用。
    根据以上新城的定义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各种新城,很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城。严格意义上的新城其建设初衷就是要建立一个功能完备的城市,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建设的新区、园区、开发区、大学城、卫星城等,它们常常处于城市郊区,建设初衷仅仅是为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或促进科技与高等教育发展,或疏散城市的某项功能等,但随着这些地区的发展,周边社会功能的不断完善,很多地区已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城市,它们在缓解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局限、疏解城市人口和功能方面都起到一定作用。 如,苏州新城(苏州工业园区)、临江新城(萧山临江工业园区)等等。在我国还存在一些资源型城市,它们因某种特定资源的开发而 兴建,并逐步发展成功能完善的城市。如,大庆市、鄂尔多斯等。这些“新城”在发展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如果在规划之初就提前做好谋划,用“城”的概念来建设,那么其发展速度和质量肯定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严格意义上的新城,我们可称之为狭义的新城。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本书研究的新城范围相对较为宽泛,除了狭义的新城外,那些出于特定的政策目标而进行规划建设,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新城市(区),我们都可称之为新城,或者称其为广义的新城。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