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心的城市化
时间:2013-05-30 11:07:17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李 漾 

     转眼毕业第四年了,生活和工作还算稳定,在北京这样的超级大城市,基本能解决温饱问题了,偶尔跟同学朋友小饭店吃个饭,跟男友看场电影,心里充斥着小小的幸福和满足,其他的也不愿意去想……
    过年回家,父母又催我们结婚了,面对父母的期盼和关心,内心充满着愧疚感,于是和男友商量着,要么就先结婚吧,让父母安心些,可是对于在北京以后的生活,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跟很多人一样,我是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北京上学,北京工作,毕业以后做了北漂……,但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我是个农三代了。

    农二代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在村里吃饭都成问题,加上兄弟姐妹众多,奶奶早逝,父亲的高中终究没有上完。十几岁的父亲离开了家,奔走于各个城市,做学徒,做手工,做小贩……,父亲回忆说那个时候的火车座椅下面,是他睡觉最舒服的地方,随便找张椅子,钻进去,就可以睡一路了。
    90年代初,父亲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小有了一些积蓄,回村里盖了自己的房子。村子里那个有四根红漆柱的两层小楼,在一定的时间内,成为村民们讨论的热点。父亲的想法很简单,等他老了,他要回家养老,他觉得那儿才是他的  家。
    虽然父亲在这个城市生活了近二十年了,在这里有着自己的生意,买了房子,有了朋友圈子,甚至于两个孩子都在这个城市长大……父亲也喜欢在这个城市里的生活,但是,父亲总是觉得这里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农村人,只是在城市里奋斗挣钱而已,他还是喜欢农家院,养几只鸡鸭,种几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市里有的那些社保、医保跟他没有关系,城市里的那些退休金和福利待遇跟他没有关系,并且他的身份证、户口本还在那个小村子里,时不时要用到的时候,他不觉得要回到农村去办理这些有什么不对,若非两个孩子上学时因为户口问题有些麻烦,他甚至觉得这样挺好。父亲说,他总是担心等他干不动活儿了,没有经济来源了,他会支付不起在城市的生活费用,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乡下去,守着自己的几亩地,有个小院子,自己种菜生活,与村儿里老人聊天下棋,儿女偶尔回家看望一下……
    2011年,父亲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于是父亲回到了家乡。回去后虽略有些不习惯,但是父亲还是很快就适应了。

    农三代的故事
    我在父亲结婚的第二年来到这个世界上,因为没有人照顾,父母也终究因为不忍心让我做无人管理的留守儿童,所以把我带到身边,南来北往。城市对孩子来说是个很让人欣喜的地方,我从小就很喜欢城市。
    但是总会出现让我难以理解的事情,我不明白为什么每次转学都要拿户口本去确认,然后告诉我要交“借读费”,然后全班人都会知道我是外来的,然后等我好不容易交上朋友的时候我就必须要离开,然后到一个新的学校重新开始。从小到大很羡慕别人的青梅竹马,很羡慕别人有很多年的朋友死党或者同学,对我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我要每次克制着自己内心的恐惧,去交新的朋友,融入新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也造就了我。它让我不敢懈怠,我要很努力地学习,得到很好的成绩,老师就不会拿那种嫌弃的眼神看我了;同时这样的漂泊童年也造就了我随遇而安的迅速适应性,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敢和坚持。
    后来才知道,只是交个借读费,就让我上最好的学校,有一天忽然发现学校不再接收我了。初三那一年,老师找我爸爸谈话,因为我的户口在那个小村子里,所以我必须回到我的户口所在地的县城参加中招考试,继续上学。这样的要求让我们觉得很无奈,虽然我和父母是万般无奈不愿意分开,但是我却必须要继续上学,于是我回到了我所在乡镇的中学,幸而我学习成绩一直还不错,虽然环境大变化,但是成绩很快就上来了,考上了重点高中。
再之后就是考大学,上大学的那一年,父母甚至全村人都很高兴,因为我到了北京某重点知名大学。
    在经历了户口带来诸多不便以后,考上大学要迁走户口,让我着实开心了好一阵子,户口迁到了北京,我也在北京上学,以后就不用为这些事情烦心了,但是我貌似高兴得太早了。
    2009年7月,我毕业了。不幸的是,我没找到能给我解决北京户口的单位,之前关于户口的问题又突然地呼啸而至,我只有一年时间,要么找个单位解决北京户口,接收档案,要么学校会把户籍、档案发回原来户口所在省市。我奔波了一年无果,无奈,只能到处查找前辈们的经验该如何是好。
    前辈经验一:花钱在天津找个地方,存放档案和集体户籍,必须找到一个天津公司盖章解决。作为学生的我,没钱,没关系,没单位,这个方法行不通。前辈经验二:在河北找人才市场存放档案,但是户口不管,还是要发回原籍,觉得没意义,且不懂如何操作,作罢。前辈经验三:所有档案户口发回原籍,学校爱怎么发怎么发,不管。当时刚开始工作的我,为了户籍档案的事情,奔波于学校、派出所多趟,而我住的地方距离学校有三个小时的车程,请假就是一天,受尽了白眼,闭门羹之后,终究选择了第三个方法,发回原籍就原籍吧。因为领导已经明确表示,如果我再这么心不在焉地上班,就请我走人了。但发回原籍的流程也让我疲惫不堪,我曾恨恨地发誓,再也不要跟办理户籍档案的这些人扯上关系了。
    档案是根据各省不同情况,发到不同的大学生人才中心,然后再经过复杂手续回到市区。我所在的省是如下要求:档案发回省会人才中心,我必须回省会城市找一个接受我户口的单位,单位盖章我才可以落户;或者在省会城市找一家人,挂名在人家户主的名下,才能有一个户口。天哪,我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我在这边发展和工作,我要如何回答那个城市找到单位接收我?而且我也没有亲戚在那个城市啊!万般无奈给村儿里打电话,村里的人说你这迁走的户口,属于市民了,而且你还这么高学历,你这样的我们不敢接,也不能接,所以不能再迁回来。
    档案发回了省会人才中心了,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拿不出我的档案,也动不了,但因为目前我既不是国企,也不是公务员,因而档案对我其实没什么显现的意义,我就只能暂且丢着它不管了,我相信人才中心不会把它丢掉的。户口迁移单却在我手里,我看着这张户口迁移单毫无办法,我找不到接收它的地方。户口在我手里,也就是说,现在的我是个黑户了。我不能丢了工作这一切回到户口原籍所在地查明这些条条框框到底是如何的,没那个金钱,没那个时间,更没那个心力了。我只能由他去吧,可是我想的太简单了。
    2011年,一不小心,我把身份证丢了,我没办法办理,因为我是黑户。逼于无奈,我们一家人找到朋友通过非正常渠道在父母目前所在省市办理了一份户口,终于有了户口。
    现在的情况就是:我的学籍档案在贵州省贵阳市人才中心,我的户口在河南某城市,我本人现在在北京工作和生活。虽然过程有些纠结,但是终究我还找得到自己的档案,落得下自己的户口,已经属于相对比较幸运的人了。
    当初毕业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有同学想尽千方百计去自己不想去的单位,仅仅就是为了一张北京户口,工作了几年,才渐渐明白。现在有时候跟同事朋友聊天,问到关于下一代,更多的是无奈,在北京上学是要本地户口的,这样才能更公平地享受到各项待遇,才有更多的机会……关于我们的下一代,我暂时还没有去想过,或者以后他们所处的环境会稍稍改变吧,或者那个时候就不会有这么多让人累心的东西了吧。

    农三代在北京
    朝九晚五,奔波劳碌,家里的人有时候很不明白我每天在地铁公交上的3个小时,可是这也是北京的一种生活特色。  想着自己越来越丰富的阅历,越来越宽阔的人生道路,我总是庆幸自己坚持留在了这里。
在别人眼里,我也就是个一般般的北漂族而已,但是我却已经认可了这样的生活,谁说这样的生活就是不开心不幸福的呢?甚至我对“北漂”这个词也有些许疑惑,我更愿意称之为一种生活,我们只是在北京生活一段时间而已,这可能与我从小到处生活,没有那么强烈的归属观有关系吧。
    长这么大在村子生活的时间屈指可数,偶尔过年一起回家时要父亲一个个的告诉自己那一张张陌生脸孔是哪个。知道自己是xx村的人,也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但除此之外全是陌生。去过很多城市,上过很多学校,却一直都知道自己不属于那些城市,一直到现在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否会一直留在北京,但却知道自己一定不会再回家乡去。
    诚然,在北京我们没有房子,没有车子,远离亲戚,生活压力山大……但这不能代表我们不能在北京安一个家,不能在北京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在北京有自己的朋友圈。离开了农村,不能回去的不仅仅是我的户口,还有我完全城市化的生活习惯。我习惯了琳琅满目的超市货架,习惯了处处便利的公共交通,习惯了全国乃至世界各色人等的自由开放生活,而回到家乡农村的一切不便利让我根本不能适应,没有暖气,没有自来水;没有大超市,没有商场;没有24小时的餐饮店,没有WIFI……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份适合我的工作,即使空气再新鲜,水质再好,我从未想过回家。
    曾经想知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有地域归属呢?来自于哪里或者家乡在哪里,在我看来这个除了造就了口音上的略微差异外,并没有其他更多的了。很羡慕美剧里的生活场景,只是因为喜欢或者需要,就会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没有城乡之别,没有地域差异,更没有繁琐的户口手续,大家听说了你来自于或者出身于哪里,也只是一笑了之,不会给你贴上莫名其妙的标签,但是大家都知道自己是美国人,并且以自己是个美国人而自豪。
    我认为我已经是个完全意义上的北京人了,虽然在法律意义上暂时还没有接纳我的户口,可是在这个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我已经深深地被它打上了烙印。虽然房价高得吓人,租房价格也节节攀升,但不代表我不可以在这里有一个家。
家之于我,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心在城市,家在城市,人在城市。户口归属地限制不了我安家的心,高不可攀的房价亦打消不了我安家的意,我全心全意地爱着这里的生活,并为这里的生活而努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