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逝去的乡村
时间:2013-09-04 13:00:45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海散人 

    周六上午,距离县城十里地的乡村一片寂静。
    五岁的小湘茹把家里所有的小板凳都搬到厅堂的电视机前,排成两行,想象成奔跑的列车,换着不同的躺姿,眼睛盯着电视上的动画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爷爷在村里砖厂盯火炉,奶奶一早就下地干活。
    诺大的三层小楼,除了电视机喧闹的伴音,显得格外的空寂、寥落。
    这是笔者大侄子的小女儿在乡下这两年周而复始的假日。
    大侄子到北京开小吃店已经近四年,其间曾经让他父母——也就是笔者的二哥二嫂过来帮忙打理,顺带帮照看孩子。但不到一年,由于生活习惯、经营理念多所不合,日常拌嘴不断,而且村里有砖厂多次来电希望二哥这个老资格的火炉工回去帮忙,加上小孩子入托入学难于解决,二哥最后还是决定带孙女回乡下。
    二哥回去后曾来电说砖厂火炉工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工资,加上闲时和嫂子拾掇地里农活,收入不比城里差,环境更是比在城里舒心多了。
由于乡下没有托儿所,每月花600元就把小孙女送到县城里的幼儿园,每天早晚有班车接送。
    老家这个曾经有二十多户百十号人的桂西小乡村,因为国道穿村而过,交通还算便利,有人投资开设一个砖厂,条件算是方圆几十里地里拔尖的。但还是拦不住年轻人天南海北外出打工,城市的繁华就像欲望的黑洞,吞噬着每个能够自主行动的年轻人,甚至包括他们已经不年轻的父辈。如今村里留守的像我二哥五十来岁的壮年人不过两三人,其他都是六七十岁上年纪的老人,小孙女在村里连个玩伴都没有。
    今年清明期间笔者回家祭祖,看到村里有五户虽然都建起水泥板楼,但已经常年没人居住,一问才知道主人都因为近些年来举家外出打工或做小生意,在县城、在南宁,或者在广东顺德、惠州买了房子,只有门上被风雨剥蚀不堪的春联痕迹,暗示前些年主人偶尔的回归。通常情况下,也只有春节或者清明节,村里才会恢复应有的生气,但即使是这种难得的生气也是逐年地式微、零落。
    空村的趋势正在不知不觉间侵蚀这个养育我的故园。那些远离公里、地处偏僻深山的村屯更加的凋零。一个住在隔一座小山的八十多岁远房叔公来参加我家的聚会,下午五点我跟二哥驾车沿着逼仄的土路把他送回家,结果发现整个小村只有他一人孤守。夕阳下,朝我挥手送别的叔公,和他背后孤寂无声的小村瞬间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当我们的乡村失去了生长的动力,年轻人竞相抛家离土而去的时候,空村与鬼村数量不断刷新就不足为奇了。都市人用陶渊明寄情田园的情怀来哀叹远去的乡村,对于只能为生计奔波的村民来说是扯淡、矫情。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字,2002年至2012年,我国自然村由360万个锐减至270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大量的传统村落。因承载着“物质文   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 (作家冯骥才语),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并已提上议事日程。
    然而,更多像笔者老家这样谈不上有什么厚重传统的自然村,在声势浩大的城市化大潮面前,就像河道边的野草,面对浩浩荡荡的洪水,只能淹没在无声的泛滥中,保护没有意义,也没有可能。假以时日,留下的恐怕只有散落他乡的子裔们无尽的记忆和集体无奈的叹息。
    空村的形成似乎是盲目、无形的市场之手,用城市化大轮盘翻转之力催动人往高处走。所以留守的老人们并不埋怨这种习以为常的凋零,近几十年来生活条件的极大变化和改善,让他们完全理解儿孙们东西走的动力,并甘心默默地留守,作为漂泊他乡儿孙怀念家乡的根系。
     与此同时,城镇化过程中的畸形产物鬼城、空城近期不断见诸媒体版面:高楼大厦的丛林之中,罕见几个人影,有些地方,马路清洁工甚至比行人还多,一到晚上,漆黑一片。这些鬼城基础设施规划齐全,有的已经大量投入使用,但至今没有可持续的产业支撑,所以尽管看起来什么都不缺,就缺人。
人们不断往城里跑,城里拥挤不堪,但鬼城、空城不断出现。
     空村、鬼村与空城、鬼城在跷跷板两端同时共存,并愈演愈烈,实在荒诞,却也无限的真实。
     福兮祸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