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产业发展的几大误区与对策
时间:2012-09-25 09:53:51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王振坤 

    光伏行业整体走势低迷的影响,赛维身陷危机的报道自年初以来不断见诸媒体。在这些报道中,新余市政府如影相随。7月,新余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江西赛维LDK公司向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偿还信托贷款的缺口资金纳入同期年度财政预算”议案,政府托底私企更是将事件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实上,面对赛维的困局,新余市政府必然不会无动于衷:2012年1-6月,江西赛维纳税同比下降99.4%,受赛维及其上下游企业盈利及税收贡献大幅度下降影响,上半年新余全市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2.2%。同时,2011年底至2012年5月1日,赛维从19195名员工中裁员5554人,大幅度的裁员带来城市就业安全问题。由此可见,新余的城市经济发展已与赛维等企业绑定在一起,一旦产业发展遭遇起伏,风险自然会扩散至整个城市经济。

    在中国的区域竞争模式下,一座城市类似一个公司,发展产业是这个“公司”的主营业务。对一个城市来说,产业存量来自历史积累,其主流发展策略是“升级”,而作为边际的增量部分,则化为每个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在一些中小城市,随着城市的扩容或者产业新城、产业园区的建设,都会确立一些主导产业进行发展。产业发展中孕育着城市经济的活力,但如果选择不当,则也容易成为城市经济风险的诱发源。

    因此,合理选择主导产业、设计其发展路径对于新城及产业园区来说显得至关重要,然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缺失清晰的产业发展战略及具体实施路径。

    作为新城、园区发展的实质承载者,产业发展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战略。但在实际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往往只是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类的概念,而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宏大的概念实则掩盖了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差异。众所周知,每一个产业与其环环相扣的上下游环节串成了一条产业链,不同的产业链对场地、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力、金融服务、技术力量等软环境有着不同的需求,产业链与其相关配套共同组成一个特有的产业生态圈,因此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细化到具体产业,并根据每个产业生态圈的特性制定出其发展实施路径。

    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园区,其清晰的产业发展战略及优质的配套服务跟进功不可没。1999年《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发布,“聚焦张江”战略正式启动,园区确立了生物医药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等为重点发展产业。后随着需求的升级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园区调整了产业发展战略,在原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创意产业、低碳产业等新兴产业。围绕着产业发展的需求,园区进行了全方位的配套体系建设。在行政审批方面,建成了“行政审批电子网络”,企业在网上即可办理行政审批,张江行政服务中心则集合了工商、税务、科技认定、财政等39项市、区行政审批功能,所有审批环节均在中心完成,实现了“一站式、一表制”服务。在生产场所方面,根据区域内创业型企业众多的特点,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开发主体张江集团突破了传统的园区土地批租模式,进行办公楼、写字楼等物业开发然后向企业租售,解决创业企业及中小企业的办公场所问题。

    针对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困难,园区建立起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引入投资管理与咨询企业65家,银行机构13家,投资银行4家,融资租赁企业2家,专业创投机构43家。

    此外,2006年起张江开始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银行+政府担保+专利权反担保”的模式中,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担保,而企业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质押给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反担保,银行则向企业提供贷款,这一模式契合了园区内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为向工作人员及企业家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园区不断完善各类生活配套,包括大型超市、便利店、餐厅、洗衣房、美发厅等服务设施,同时开发人才公寓和中高档住宅满足租赁或者购买需求。随着园区人气的集聚,发展商业综合体的需求逐步显现,2011年“汇智国际商业中心”和“长泰国际广场”两大综合体项目相继开工,随着综合体项目的竣工营业,园区的配套服务质量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正是受益于明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及完备的发展路径支持,张江高科技园区经营收入以26%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见下图),并成为科技园区发展的典范。而一些缺乏明确发展战略指导的新城及园区,则依然无法摆脱空有规划而无产业实质落地的悲惨局面,最终驱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愿景投射为一个烂尾工程。

误区二:盲目发展总部经济。

    所谓总部经济,是指一些地区利用其特有的优势,吸引企业总部在此集聚发展,而这些企业的生产功能则安排在别的区域。作为一种高端经济的发展形态,总部经济在一些国际性大都市,例如纽约、伦敦等首先得到了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辐射能力与开放度不断增强,逐渐具备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

    例如,上海是中国外向型最强的城市之一,同时背倚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长三角,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其不断吸引江浙地区的企业总部集聚,而生产功能则分散在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其他区域。这些企业将总部搬迁至上海后,不仅能与国内外市场进行紧密对接,同时也获得了高端人力资源、融资、咨询、创意设计等服务,有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在最近几年的区域开发建设中,不少三、四线城市也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口号。我们认为这其中一部分具备了发展的基础,但另外一部分则存在对总部经济发展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中小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多为“衍生型”,即依托当地某类已经发展壮大的产业将企业内部的服务性环节集聚,或者依靠特殊的交通资源发展物流总部基地等。例如浙江绍兴民营经济发达,纺织、建筑、黄酒等产业的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依托其产业基础以及轻纺城交易市场等,可以将相应企业的营销中心、投资中心和结算中心等服务环节吸引到总部经济基地集聚发展。在更多的中小城市,则明显缺乏发展的基础,这些地区产业发展尚未成规模,同时也不具备特殊的发展条件,但由于认识的不足,往往也提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之类的目标。我们认为,不切实际的产业发展战略,最终必然难以落地,或者扭曲为其他形式,对城市发展、园区建设产生不良影响。

误区三:过分倚重单一产业。

    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引入大项目、核心项目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思路,如果大项目引入契合当地的发展基础以及资源条件,那么确实能起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但如果选择不当,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由于这些大项目构成了整个城市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区域经济过于倚重该行业的发展,则随着行业发展的起伏容易引发整个城市经济的风险。

    前文所述新余市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即是一典型案例。新余地处江西省中部,人口114万,是江西省人口最少的一个地级市。由于引入赛维LDK,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成为以新能源产业为特色的“经济小巨人”,人均GDP跃居江西省第一位,并在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在此之前,新余是一座“钢铁城市”,钢铁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了一度超过70%,随着钢铁工业发展进入严重的产能过剩阶段,新余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新余市政府以极其优厚的条件吸引赛维投资落地:政府解决2亿元配套资金(当时新余全市财政收入18亿元),以0.4元/度的优惠电价向赛维供电,解决企业发展的用地问题等。之后,赛维及其上下游企业构成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逐渐成为这个江西小城的主导产业。 但在这一切看似合理的背后,风险也在悄然集聚。近年来,作为能源紧缺及环境破坏等问题解决之道之一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得到广泛关注并大规模发展,然每个行业皆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光伏产业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幼稚期,本身市场的需求尚未稳定可期,加之设备技术更新迅速,以及各国贸易保护政策影响等,行业发展仍处在动荡阶段。就新余而言,由于城市经济体量较小,在赛维及其上下游企业的投资落地后,城市经济被光伏产业绑定,随着前几年由各国政府政策托起的光伏行业发展高峰期退去,城市产业的持续发展、劳动力就业、税收等风险立即曝露在新余面前。

    综上所述,城市、园区产业发展存在着一些可能的误区,要避免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制定符合区域特征的产业发展战略。

对策一:明析产业发展动向。

    发展地方经济,首先要寻找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目前新兴产业发展与区域间产业转移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两大机会,因此分析这些产业的特征以及区域间转移的动向,成为发展战略制定的首要步骤。例如,廊坊固安县位于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属于“环首都经济圈”的一员,固安抓住了北京、天津等城市产业溢出的机会,并研究了北京郊县及其他“环首都经济圈”成员的产业发展战略,明确了电子信息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其主导产业,成为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的明星区域。

对策二:塑造区域优势。

    在研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需塑造区域优势来吸引投资。区域优势包括两方面:一类是土地、交通、劳动力等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特征的,另一类则是企业注册服务、融资服务、技术中介、物流服务等基于公共服务基础的。在资源禀赋无法改变以及税收减免、土地低价供应等政策雷同的背景下,政府的服务质量成了塑造区域优势的关键。因此地方政府应在产业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向企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部分问题,形成对企业投资的强大吸引力。例如,无锡高新区全面对标张江高科技园区,一方面通过深化“530”计划进一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集聚,吸引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入驻新区,将产学研模式落到实处,为新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保障。另一方面,根据新区产业发展的情况,制定企业融资扶持政策与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唯有通过塑造区域优势,才能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区域发展建设中脱颖而出。

对策三:走“渐进式”与“跨越式”相结合的产业发展道路。

    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其内在规律,整体上应从现有产业基础出发,进行“升级”发展和“衍生”发展,走“渐进式”产业发展道路。同时,在个别产业发展机会上,则可集中力量进行“跨越式”发展,以求在各区域的竞争中占据先机,锁定行业发展机会。

    城市、园区发展应以产业发展为先导,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应综合考虑产业特征与区域资源的匹配度,并将之落实到发展路径的每一个细节与区域规划之中,最终真正推动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