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吴翠云:新农村建设要为民谋利
时间:2011-03-01 15:08:51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顾晴 

f1c2f82b40e6c1b3df4d57d5dcf94f41.jpg

吴翠云,女,汉族,1958年9月生,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人,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9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山东省德州市委书记、德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近年来,作为发展中地区的德州市,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将合村建区作为关键和核心,建立起了一套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引起了三农专家、媒体和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的密切关注。我们先后组织两次实地考察活动,深入德州经济开发区、齐河县、禹城市、陵县、平原县和德城区等地调研,采访了中共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当时分管三农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史好泉和市委、市政府特邀咨询许传忠同志。

通过调研和采访,发现德州以集中整治土地、增加耕地为方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把大力发展经济与做好社区建设和农民致富相结合,使德州的新农村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全国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德州特色的城乡“二元”统筹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

吴翠云书记认为,这种结构直接导致了四个问题:一是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基层负担重。二是村级班子力量偏弱,很难选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三是村庄多,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效果差。四是农村宅基占用土地过多,浪费严重。

2008年,德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和德州市实际,做出在全市启动村庄合并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然而,当时存在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不能搞”的态度:认为这就像1958年的大跃进,老百姓则说要刮农风。另一种是“快速推进”的态度:有些乡镇书记表示“不要说三个月,用三天就可以合起来了”。此外,社会上也不看好,认为这会惹“乱子”。吴翠云说:“这些意见让德州市委、市政府感到推进这项工作面临着极大的阻力和压力。”

由于市县乡村对这项工作在思想认识上不统一,出现了农民怕丢村子、村干部怕丢位子、县乡干部怕出乱子的“三怕”心理。为了解决这些“拦路虎”,德州市上下用心去研究,采取了多种措施:2009年3月25日德州市组织县市区委书记赴临沂、潍坊、莱芜参观学习,26日在齐河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了6种合村并居模式;多次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分层次召开县市区与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会议面对面的座谈。

经过反复探讨找到了解决办法。比如,通过保留自然村村名,如起名张举人社区、贺家社区,解除村民怕丢村子的顾虑,通过职务靠竞争,“五不变一不降低”等政策解决基层干部的思想问题。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工作,让广大干部群众对这项工作思想越来越统一,形成了积极主动支持、参与的热潮,行政村合并进入实质性阶段。

吴翠云介绍说:“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德州市由原来的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3123个社区(村),减少5196个,村均人口由547人增加到1353人,行政村数由过去占全省1/10,减少到1/24。”

在完成第一阶段工作的同时,2009年下半年,德州市按照“凡合必选”的原则,大规模进行了社区班子民主选举。全市190万选民参加了投票,社区选民平均参选率达到85%以上。

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任中共德州市委书记雷建国说:“当时我们市里的领导都参加了。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场面了,选举人数之多,热情之高涨,史无前例。”吴书记也认为:“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干什么事情,只要符合老百姓的心愿,代表老百姓的利益,符合历史规律,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史好泉说:“再难的事情,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就能推下去。”

另外,通过好中选优,一批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党员干部被选入社区领导班子。吴翠云总结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抓,而一直没抓好的农村三类班子问题,通过合村选举基本得到了解决。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按理说,合村子、选班子之后,得到了各界的认可,社会评价由“担心”到“放心”,这项工作就可以圆满结束了。可是,吴翠云却有了新的担心:“虽然选举了,但是群众还是住在原来的村里,如果不并在一起,很难发挥村干部的领导作用。”

于是2010年上半年,德州市抓住省国土部门对县市区农村宅基地规划修编的机会,动员县市区抓紧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新建社区占地合法;及时组织开展社区建设规划,按照尊重民俗民意、彰显乡村特色、体现现代品位、注重文化传承、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规模适中的要求,高标准组织社区规划和户型设计。全市最终确定为1360个并建社区,并全部完成了选址和规划设计。史好泉说:“仅此一项,德州市投入资金近亿元。”

下半年,本着抓点带面、重点突破的原则,各县市区、乡镇启动了社区建设。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确立了城中村改造由政府组织统拆统建型、乡镇驻地沿街开发与社区建设结合型、近郊村企业和社区联建型、偏远农村自拆自建滚动发展型四种建设模式。

据了解,德州的合村建区工作,是步步紧跟,环环相扣,逐步深入。2009年上半年就是合行政村,下半年就是选社区村委会班子,2010年上半年就是搞社区建设规划,下半年就是建设社区。德州市截至去年底开工建设社区629个,涉及1831个原行政村,已建成面积1170万平方米,7.8万农户搬进了新楼房。其中,启动建设最多的齐河县,完成投资35亿元,建筑面积408万平方米,特别是县开发区、晏城镇、华店乡、刘桥乡社区建设面积大、档次高,成方连片,令人震撼!
那么,2011年,这项工作的重点将是什么呢?吴书记表示,抓“两区同建”,促“两个转变”,将成为今年合村建区的工作重点。

“两区同建”促“两个转变”

吴书记说,农村产业园区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证农民“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有效途径。产业园区建设只有与发展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相结合,与农村社区建设有机结合,才能做到协调发展、同步提升。

据吴书记介绍,在具体工作中,德州市重点推进了四类产业园区: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按照标准化生产和品质农业的要求,突出产业特色,成方连片发展,每个县确定了1-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全面强化帮扶和督导考核。

如临邑县临盘街道袁郑社区依托蛋鸭养殖产业,将30个村庄合并,规划了13200人的居住社区。目前已建成楼房260栋,全部建成后,可容纳本社区所有村民和1000多家外来养殖户入驻,形成“上万人同事一产业、三十村共居一社区”的新型产业社区。同时,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增强其产业带动能力和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能力。如庆云县中澳集团通过建立种养基地和产业供应链,加快居住区、养殖区为一体的中澳新村社区建设,带动10万农户实现就地创业致富,创造了一举多赢的效应。

二是加快推进社区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当地大企业,依托县乡开发区,通过兴办配套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了一批社区型产业配套园区,促进了农民就地就业。平原县王庙镇通过同步推进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吸引了7个企业依托居住社区投资建厂,解决了当地农民近5000人就业。

三是加快推进农村服务型园区建设。坚持把农村专业市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围绕粮食、蔬菜、畜禽、小商品等,选择培养专业市场,建立集中转、仓储运输、质量检疫、加工为一体的批发配送中心,有效促进了农村生产流通。

如禹城市夏季社区、宁津县东崔社区建设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通过不断完善机制,已成为京津冀鲁区域重要的蔬菜交易中心,带动了周边近百平方公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

同时,鼓励县乡结合临近周边大中城市和生态环境资源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对已具备基础的德城区万亩桃园、临邑红坛寺森林公园、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庆云香海禅林等景点正在进行大力度改造提升,初步呈现出景区向农家延伸、旅游服务向农家拓展、旅游产品向农副产品覆盖、全方位带动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

目前,德州已建成各类农村特色产业园区112个,每年可为受益农户户均直接增加收入9000多元,不但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坚实支撑,同时也为农民居住社区建设夯实了物质基础。

据了解,今年德州将以农民居住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两区”同步建设为抓手,不断增强群众参与 “两区同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着力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生产方式“两个转变”。通过坚持开拓创新、破解难题,用好上级政策,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积极化解产业园区建设的资金瓶颈。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严格考核奖惩,形成推进“两区同建”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三农”工作的新突破、加快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做出更大贡献。

“综合效益让我们由被动变主动”

从我们走访了解的情况看,合村建区带来的好处有很多,节约土地是一大好处。德州420万农民,100多万农户,如果全部搬入新楼房,可节约土地120万亩。这就为进一步扩大工商业的发展和民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

其次,土地流转、规模种植为农村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德州市最小的县——庆云,能节约8万亩土地,这个县的县委书记刘长民形象地说,如果是种粮食,能多收获8000万公斤;如果种蔬菜,一亩地大棚一年收入一万元,就是8个亿;如果“种”工厂,一亩地产生的效益会更多。那么,全市的土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是一笔多么大的财富啊!

第三,通过实施村庄合并、建设大社区,集中建设学校、幼儿园、超市、卫生室、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不仅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而且加快了城市文明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步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开辟了新的途径。

第四,精减了村干部,减少了行政开支。目前,全市农村社区“两委”总人数17955人,比原来减少12092人,每年可节约村级运行费用2490万元。而村子规模变大,人口增多,可供选择的人才范围扩大了,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并且,现在的社区书记、主任中有企业、有项目的致富能人占到54%。同时,农民通过投票选举真正享受到了民主,实现了民主权利。在社区选举期间,有的在外打工没时间,村里就在晚上组织选举,有的村民宁愿放弃打工的时间,少赚几十块钱,也要去参加选举。许传忠说:“这对我们的触动很大。”

第五,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步伐。过去一个村力量小,有些公共服务的事情办不了。合并后,原行政村的人才、技术、产业、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促进了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经营新格局的形成。很多社区建立后,打通了村与村之间的竹节沟,接通了断头路,通上了自来水,减小了开支,扩大了服务范围,拓宽了致富门路。

史好泉副书记则认为,合村建区能够极大地拉动内需。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笔帐:每户无论是购买100多平方米的高层楼房,还是15万元的两层小院,100万农户,就是1500个亿,分十年完成,每年新农村投资就要150个亿。

他深有感慨地说:“所以,我认为,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在农村;刺激消费,最大的消费群体是农民;抓重大项目建设,最大的项目是农村住房建设。如果全国按3亿农民算,全部像我们这样拉动投资的话,中国快速发展20年都没问题。用不了20年,我们经济总量就能超过美国。”

对于德州在合村建区上的有益探索,各界均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认为,德州的村庄合并,改写了延续几千年的村庄版图;干部选举,唤醒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社区规划,结束了农村建设混乱无序的历史;启动建设,使新农村建设进程提前了30-50年。

吴书记表示,合村建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愿望。这么好的事我们当然要抓。这项工作开展两年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上访案件。这说明只要工作做得细致到位,只要决策尊重客观规律和群众的意愿,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更感到,党的各级干部确实是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提高威望,老百姓才能从中得到实惠。而全市广大群众的理解、谅解、参与和支持,更坚定和鼓舞了我们抓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吴翠云书记坦言:“刚开始时,合村建区让我们感到了很大的压力,随着工作的推进,它的综合效益逐渐显现,尤其是给百姓带来了实惠,这让我们由被动变主动,由压力变动力。可以说,现在各有关职能部门都积极献计出力,基本达到了一呼百应的程度。”走进陵县陵城镇五里社区生态西葫芦大棚,记者看到地里的西葫芦个个色泽鲜艳。据陵县县委书记李世民介绍,由于将社区与有机西葫产业园区一并规划,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2万亩的生态西葫生产基地。现在的陵县西葫已经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蔬菜的认证,农民年人均可增收1万元。陵县正在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有机食品西葫生产基地。而像这样将产业园区与社区同建的模式在德州比比皆是。德州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16,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17,而行政村占全省总村数的1/10,村均人口比全省少271人,500人以下的村占全市总村数的57%。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