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洛带古镇,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时间:2010-12-21 14:50:39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李涛 

概况

镇    名:洛带古镇

建镇历史:始建于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位    置:位于成都市东郊,龙泉驿区北部。西距成都市区18公里,南距龙泉城区和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11公里,距离成渝高速    阳光城入口4.3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43公里。

面    积:全镇辖8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达43平方公里。

人    口:全镇共有人口30479人,其中非农业人5249人。 

产业特色:全镇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其中“客家文化”和“花果生态”最为人所瞩目。

所获荣誉:国家级4A风景区、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全国文明镇、省级著名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镇等。

在中国城市化高速推进的滚滚洪流中,古镇“旅游热”、“开发热”、“申遗热”也日渐升温。然而,也许我们更应该冷静思考的是:如何从历史文脉、人居生态、经济开发诸角度系统、全面、科学地规划古镇保护与开发。如此,方能真正挖掘古镇丰厚历史文化价值,并让其焕发出新活力。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洛带镇,始建于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唯一的客家古镇,为充分挖掘积淀数百年的客家文化,洛带始终坚持在保护前提下进行开发的原则,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之路。

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

洛带镇位于成都市东郊,龙泉驿区北部。西距成都市区18公里,南距龙泉城区和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11公里,距离成渝高速阳光城入口4.3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43公里,北距洪安火车站8公里。已开通的219路市区大公交车将洛带与成都市连成一体,30分钟就可到达市中心。成洛路、成环路东西南北贯穿全镇,也是成赵公路、成洪公路、洛黄公路三路交汇处。全镇辖8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30479人其中非农业人5249人。 

洛带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相传洛带在三国时就已有街,名“万福街”;后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景街”。“洛带”原作“落带”,其得名有两个来源:其一,传为三国时蜀太子刘阿斗在镇上玩耍,为捉鲤鱼而不慎将玉带掉入镇上一口八角井中而得名“落带”;其二,因此地有一“天落之水状如玉带”之河,故称“落带”。后逐渐简化约定俗成为“洛带”。

“洛带”之名最早见于唐末五代人杜光庭《神仙感遇记》所载“成都洛带人牟羽矣”,说明“洛带”之名成于唐末以前。北宋皇祜年间(1049—1054)的《圣母堂记》里,已称“洛带”为镇;北宋熙宁7年(1074)张溥所撰,《灵泉县瑞应院祈雨记》有载:“府之邑灵泉,而邑之镇日洛带”;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编发的全国性地理志书《元丰九域志》(卷七)明确记载成都府灵泉县辖:“一十五乡,洛带、王店、小东阳三镇”。明朝时改隶简州(今简阳),清朝时曾更名为“甄子场”。1950年,简阳成立第八区,区人民政府驻洛带江西会馆。1955年,洛带区为简阳第十四区,辖10个乡。1976年,洛带区所辖的10个公社划给龙泉,同时撤区镇至今。

除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洛带还被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中国中原一带,因社会变动及战争等原因,曾有5次大规模的南迁,于中国南方逐渐形成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至清末民初,奠定了客家人分布的基本范围。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人口数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   

四川是中国5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客家人的数量在200万以上,其中多数是清初广东、福建一带老移民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东山区域,学术界统称“东山客家”。

洛带镇上的2万多居民中,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江西、湖北诸省的客家聚居地,至今还能讲一口流利的客家方言,俗称“土广东话”。以洛带镇为中心,周围十几个乡镇还聚居着约50万客家人,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八成以上。

历经千年发展后,洛带镇在新世纪重新焕发出活力与魅力,先后被评为国家级4A风景区、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省级著名历史文化名镇等。2005年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在洛带成功举行,进一步确定了洛带在世界客家文化中的地位,因此又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

一部浓缩的客家移民史

洛带古镇是成都近郊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古镇,镇内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格局,空间变化丰富。无论是会馆,还是寺庙,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殿内圆木撑弓镂雕戏剧场面,明间阑额彩绘,卷棚天花中棚和屋脊等,均雕刻了各式龙凤花鸟戏剧人物,造型逼真,精工细雕,十分考究,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其中“一街”由上街和下街组成,宽约8米,长约1200米,东高西低,石板镶嵌;街衢两边纵横交错着的“七巷”分别为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巷、柴市巷、马槽堰巷和糠市巷。

在洛带镇众多古典建筑中,会馆最具特色。它一方面反映出移民时期同族群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独立的心态,也反映出不同族群的建筑传统与风貌。尤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和客家博物馆、客家公园最为出名,是我国古代建筑“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

广东会馆,又名“南华宫”,于清乾隆11年(1746年)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会馆座北向南,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排列,复四合院结构,总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馆内石刻楹联条幅保存完好,联文取意及书法镌刻堪称上乘。其中“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一联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异乡的创业艰辛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广东会馆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会馆之一,其风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绝无仅有。由于其气势巍峨,已成为洛带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江西会馆由江西籍客家人于清乾隆18年(1753年)捐资兴建,位于洛带镇老街中街,座北向南,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大戏台、民居府、牌坊、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复四合院式,占地面积1185平方米。江西会馆在整体布局和建筑美学方面都颇有价值,特别是它在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还伸出一个小戏台,构思独特,环境空间布局十分完美,为四川客家会馆中所未曾见。

 湖广会馆由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11年(1746年)捐资修建,较完整地反映了湖广移民的艰苦创业和社会生活。因供奉大禹,该会馆又称禹王宫。会馆坐北朝南,依中轴线对称排列,建筑面积277平方米。馆内现有大小不等、仪态各异的观音塑像多尊,无不惟妙惟肖,其中尤以大殿一尊卧式巨型睡观音为罕见。殿廊彩绘观音故事壁画独具风格,引人入胜。馆内天井虽无下水道,但无论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涨,该天井也不会淌水漫延,为该馆一大奇迹,传为大禹保佑之故。

川北会馆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占地5亩,集中反映了川北移民的生活。

这些各具形态的洛带会馆可谓是一部浓缩了的客家移民史。漫步于会馆遗址,依稀可以看见先民们来去匆忙的脚印,他们在自己的族群所拥有的会馆中述说移民生活的欢乐、苦闷,寻求精神上的一种认同和归依。

巫氏大夫第是洛带古镇现存民居中建筑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典型的清代客家建筑。平面布局为复四合院式,以大门为中轴线对列,木结构穿斗房,上盖小青瓦,主体建筑由大门过厅、院坝、前中后三堂、东西花厅、厢房及通街厅道和一个附属小四合院组成。整个平面四横二纵,天井复天井,小天井连着大天井,大院落连着小院落,民居特色甚浓,是客家移民在四川生产、生活的一部“活字典”。

客家公园位于凤仪巷北,占地60亩,为民国17年(1928)时洛带袍哥舵把子刘惠安倡导地方群众和袍哥码头集资修建,是四川省最早的公署之一。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盛,茶社幽静,亭榭廊柱,木刻楹联,古风浓郁。最具特色的是园内的“女子茶社”,是过去客家妇女集中休闲品茗聊天的地方,不纳男宾。

“五馆一园”和“一街七巷子”形成了整个洛带古镇的旅游观光画面,融合了移民、会馆等元素的客家文化是洛带文化的主流:客家人、客家话、客家建筑……一起构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客家人虽然在川生活了二三百年,但始终恪守祖训,使客家语一代代延续下来。他们对外都能讲四川话,但对内几乎很本能地就讲客家话。除此之外,他们也很好地保留了各种客家文化,并使之焕发出新活力。一些学者到洛带参观时,不由自主的惊叹,这是客家的一块“活化石”。

洛带镇客家人所说的“土广东话”,实际上是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中携带出来的语言,虽然它同四川官话有少量的交融,但其精髓和风貌依然没有改变。如洛带镇客家人至今称 “太阳”为“热头”,“月亮”为“月光”,“昨天”为“秋哺日”……。这些古老的语言,就像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一样,流淌在洛带镇的田野乡村、集市茶馆,流淌在每一个客家人的生命旅程中,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据传,前期来洛带的客家移民备受干旱煎熬,后得知关于刘阿斗“落带”八角井的故事,认为八角井是东海的海眼,受此启发,客家人将老祖宗的舞水龙配合以淘井祈雨,甚是灵验。此后,每年端午节,洛带客家人均以舞水龙感谢上苍风调雨顺,(元宵节则舞彩龙、火龙),并庆贺丰年。

洛带的客家龙舞以“刘家龙”最负盛名,其名得于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刘氏族人。刘家龙分为火龙和水龙。火龙七节,水龙九节。正月十五闹元宵,火龙则连日飞舞,是为祈福;夏日伏旱,水龙则大显身手,是为祈雨。舞龙者皆赤裸上身,只穿一条短裤,上下腾挪;观赏者用烟花喷龙、用水泼龙,前后追堵。烟花和水皆是财运的象征,烧得越红,泼得越湿,则吉财越旺。因此,舞者和观者攻防进退,煞是刺激,刘家龙也成为客家文化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活动。  

洛带古镇中的客家婚俗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它在原有婚俗的基础上掺杂了大量的民间歌谣,以及一系列的地方性仪式,显得更为热闹和繁琐。婚俗包括八字、过礼、杀喜猪、哭嫁、上头开脸、迎亲送亲、拦媒谢媒、闹房等环节,内容十分丰富。

行走古镇,随处可见沟渠流水、大小水缸。承载都江堰水系文化的清泉从上场龙吻喷发,滋润通街民众,汇聚于下场的八角井,这是客家水文化的体现。此外,洛带大街小巷里的“天鹅蛋”、“客家伤心凉粉”等富有客家特色的美食,往往也会让游客留恋往返。

坚持“文化兴镇、产业强镇”战略

洛带镇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而今广植桃、李、枇杷、葡萄、梨等果树,被称为“中国水果之乡”。四季花果飘香,游人如织。勤劳的好客的客家人把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经济巧妙结合,使洛带成为成都东边客家生态文化旅游区,有“成都后花园之称”。

建设新农村,现代农业是关键。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洛带坚持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大力推行“支部+公司+协会”的经营模式,推动农民持续增收。2009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超过10%,达10.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

为确保广大人民病有所医,洛带镇以深入推进城乡卫生均衡发展为核心,不断健全城乡一体、公平均衡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一方面大力开展“医卫惠民”行动,在巩固医卫惠民成果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人群、特殊人群、贫困群众的普遍医疗卫生需求,建立“洛带镇流动医疗服务队”,定期入村到组,上门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大力完善医卫基础设施,启动洛带“120”急救中心建设,建立洛带镇公共卫生所,加速提升全镇医疗服务平台,实现关口前移和公共卫生监督全覆盖。

为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洛带镇制定了“文化兴镇、产业强镇”发展战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一方面积极推进市区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积极配合市、区做好洛带古镇二期综合整治、中国成都文博公园、“藏族风情园”等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启动建设,实现产业富民强镇。另一方面,大力提升景区品位,推动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去年9月15日,总投资20多亿元的“中国博城·洛带文博旅游产业示范区”项目在洛带古镇正式签约。据介绍,该示范区将建成国内首家以“道教博物馆”为核心的十大文博艺术珍品建筑集群、水景式互动体验型创新商业集群、以文博艺术珍品为主题的酒店、大型配套产业相结合的世界级综合观光旅游复合地产项目。预计3年内建成投运,5年内全部完成。项目建成后年税收约3亿元人民币,可提供就业岗位10000个。

日前,投资 20亿元人民币的“龙泉圣境·天府之眼”项目也已进入项目完善策划阶段。该项目占地面积1000余亩,将建龙泉圣境广场,打造洛带人家——百栋迁建(古建)并进行文化创意园的开发打造。

此外,为加快洛带产业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洛带镇通过结合传统作坊的再现,引进标榜学院大学生开办布艺、陶艺、雕塑、花房之类创业示范店,引进云南瑞丽市玉石加工销售业,结合女子街坊打造,引进与女子主题有关的特色中高端业态,引进客家乡村会馆等方式丰富古镇业态。
洛带,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距离“东有周庄、南有丽江、北有平遥、西有洛带”的目标越来越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