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王维平:漫谈垃圾
时间:2009-07-28 08:30:31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王维平 

古往今来,或许有人一辈子没有用过手机、没有看过电视,也有人一辈子没有坐过飞机,但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制造垃圾。所以垃圾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政权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世界上最可怕的罢工,莫过于环卫工人的罢工。试想一下,如果垃圾一个礼拜运不出去,人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城市会是什么样子?人民生活在被垃圾包围的环境里,不仅健康没法保证,就连生存也会直接受到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海淀区和宣武区的环卫工人罢工,垃圾一个礼拜运不出去,结果所有的街道全部堆满了垃圾,市长亲自上街指挥。

一个城市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垃圾问题的妥善处理,否则对于城市来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从历史记载看,在欧洲中世纪,由于没有专门的环卫工人,城市垃圾主要堆放在街道的两旁,没有进行妥善处理,造成老鼠、苍蝇、蚊子滋生,结果瘟疫暴发,伤寒、霍乱流行,欧洲死掉了1/3的人。这在欧洲的一些名著,比如狄更斯的《双城记》、雨果的《悲惨世界》里面都有描述。

我国有660多个城市,其中1/3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着,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人民生活,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北京曾一度被垃圾所包围。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曾经做过三次航空拍片,沿着三环路四环路这一圈,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4700多个,也就是说,北京市被垃圾环带严严实实包围起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政府相继斥巨资建设垃圾处理厂,包括转运站,1993年以后,这个问题逐渐得以解决。

其实,全世界都很关注垃圾问题。2007年5月11号,我曾应美国马里兰州众议院的邀请去研究关于垃圾的问题,还有幸见到了正在竞选总统的克林顿·希拉里。她说:“我们可以不研究飞机,但不能回避垃圾。”如此坦率的话语让我记忆犹新。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是一切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有价值的客观存在。十年前,我就提出垃圾是资源。有一位经济学家曾对我说:“垃圾是废弃物,是没用的,怎么能说是资源呢?如果垃圾有价值还废弃什么呢?”

我曾做过一个调研,1999年,北京市收废品、捡垃圾的人有8.2万,到现在已增加到17万人。而且,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严密的产业链——有捡拾的,有收购的,有交易的,有运输的,有再交易的,有再加工的,有再生产品的销售。全国600多个城市,垃圾的从业人员有数百万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可以被利用有价值的东西吗?

我说垃圾是资源,除了它是能养活这么多人的产业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废旧物资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全世界的主要工业原料比如钢铁原料40%以上都来源于废旧资源。

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循环的、守恒的。根据物质不灭定律,消耗多少资源,就会产生多少垃圾。然而,人类的行为,出现了线性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大量的开发资源,大规模的生产和消耗,大量产生废物,违背了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资源日益短缺,垃圾越来越多,环境污染越来越重,最终导致了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于是在1975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循环经济,而狭义的循环经济就是废物再利用。此外,经济学家、考古人员、新闻工作者、人类行为学研究者,甚至公安和安全人员,或者艺术家,都在关注垃圾,并从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垃圾成为宝贝也在成为不争的事实。

(作者系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高级工程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