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唐双宁:欧洲危机背后的十大矛盾
时间:2011-10-13 09:40:53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如果西方不解决政治体制上的“极端民主化”和文化上的“超高福利主义”,十大矛盾难以化解,暂时解决也是饮鸩止渴

    西方深陷债务危机。到2010年无论是按国际公认的“债务余额/GDP 60%”的警戒线,还是“财政赤字/GDP 3%”的警戒线,希腊、爱尔兰、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均已超标。

    目前,从技术上看,希腊已经“破产”;而意大利主权债务又被降级,进一步增加了欧债危机救援的难度。一系列危机,可以透视出西方债务危机中反映和可能反映的十大矛盾。

    一是超高福利与政治体制的矛盾。西方政治体制表面看核心是“三权分立”,真功夫是竞选。二战以来西方普遍实行超高福利政策,形成超高福利文化,且胃口越吊越高。

    为了选举的需要,各参选党派就不得不竞相承诺提高福利的价码。“超高福利文化”的“无限性”与民主政治体制趋向的“极端性”形成尖锐矛盾,并由此产生第二个矛盾,即兑现竞选承诺与财政能力的矛盾。

    为了兑现竞选承诺,就得提高财力,接着就得增加税收。但是西方人口逐渐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产业空心化。这就产生了第三个矛盾,即经济衰退与增税的矛盾。

    据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欧元区GDP环比已从一季度0.8%跌到二季度0.2%,创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作为欧元区火车头的德国仅为0.1%。法国更是原地踏步,三季度预测数比二季度还低。经济衰退增不了税,又要维持党派权利和争取连任,就得实行赤字财政,大肆举债,这就产生第四个矛盾,即保位与欠债的矛盾。

    为了保位而欠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欠债越来越多,雪球越滚越大,就形成了债务危机,就得减少赤字。“减赤”引发民众抗议、消费低迷,带来进一步的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反过来又导致税收下降、赤字增加,这就出现第五个矛盾,即克服债务危机与经济衰退加剧和社会动乱的矛盾。现在示威游行和骚乱已经此伏彼起。

    高债务问题自身解决不了,就要向其他国家求救,这就产生第六个矛盾,即德国等国的救助意愿与救助代价的矛盾。换句话说,就是德国人岂能替希腊人埋单?默克尔是想救欧元的,但她面临着要欧元还是要选票的问题,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这也是德法等国口惠而实不至的原因。

    德国解决不了,欧洲央行能否帮助解决?英美等国由于是自主货币国家,还可通过债务货币化(变相赖债)来解燃眉之急。这样一方面把通胀祸水引向新兴经济体,一方面若干年后央行再公布免除政府债务,或者干脆再掩饰一下,发它个百年长债,后人埋单。这样做,美联储可以,但欧洲央行难,首先德国的议会就难通过。即使欧洲央行有意这样做,欧元区债务国又何止“欧猪五国”?就可能出现各高债国争抢“货币化额度”的乱局,这就是第七个矛盾,欧洲央行体制与债务货币化解决方式的矛盾。

    同时,目前不仅是西方高债国的融资需求高峰,也是西方银行体系的融资需求高峰,西方银行体系的融资需求与其总负债的比率大多达30%~40%,这就产生第八个矛盾,高债国政府融资需求与银行融资需求的矛盾。

    上述种种办法解决不了问题,只好债务展期。债务展期产生第九个矛盾,长痛与短痛的矛盾。短痛可以让高债国破产(当然破产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长痛说不定会经历更多的剧痛,最后使更多的高债国破产。

    长痛短痛都不行,可否欧元区再前进一步成立“欧罗巴国”?欧元是欧元区货币体制的象征,“欧罗巴国”是欧元区财政体制的象征,这个设想可行么?这就出现第十个矛盾,欧元区货币体制与财政体制的矛盾。德国人不愿替希腊人埋单,希腊人觉得小国之君也比大国小民风光……

    上述十大矛盾的第一推动力仍是西方超高福利和政治体制的矛盾。如果西方不解决政治体制上的“极端民主化”和文化上的“超高福利主义”,十大矛盾难以化解,暂时解决也是饮鸩止渴。

    回过头看,2008年金融危机特点是死得快,但救助也快,不过药物要时时备用,治标不治本。而目前的债务危机是癌症,特点是死得相对慢,但救治也慢,如未扩散,可以开刀动手术,如扩散范围、程度有限,可以多次开刀,同时施以中医疗法,这样或许有救。(唐双宁 作者为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本文为作者在2011欧亚经济论坛暨西安(浐灞)金融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