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谁来讲述山西古建故事
时间:2017-08-20 18:22:06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黄海波 

  2017年4月15日,山西省汾西市僧念镇师家沟村村口,十几位年轻人围着导游,听一段有关窑洞建筑、晋商历史、民风民俗的故事。这位导游并非职业导游,而是僧念镇的副镇长孟利斌,他在邻村长大,对这里的一家一户、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第二位导游是师家沟村村委会主任师要宝,他在师家大院里出生、成长,现在仍然居住在那里。第三位导游是80岁的村民师玉生,他曾经住在大院最高处的那处院落——东本堂。

  师家沟是太原科技大学的扶贫点,学校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批学生到村里进行民俗考察。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领略传统乡村的魅力,学校集合了一支最好的导游队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到这座国家级古村落的魅力。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从来不知道乡间有这么多精彩故事,也从来没有耐心去听老乡讲古。

  师家沟的故事很动人。地理上,讲它的梁峁状中山黄土丘陵、褶皱断裂山地;风貌上讲它的千山万壑,山势连绵;社会学上讲耕读传家,农商合一;建筑上讲依山就势,阶梯相连,俊宇雕梁;非遗上讲面塑、舞狮、纺线、剪纸、布贴;趣闻就讲如何“下雨半月不湿鞋”,古人如何设计防盗门;往近了说,讲冯小刚拍《一九四二》里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曾站在哪处院落说话;村里的白胡子老爷爷如何受中央美院教授的垂青,去北京做了四年模特……

  其实,不止是师家沟,山西每一处古建都包含着同样的,甚至更加精彩纷呈的故事。只不过,这些信息散落在各处,建筑部门、文物部门、地方史办公室、学术机构、民间文化研究机构、老人的记忆之中。如果你在各大旅游网站搜索关键词“师家沟”,至少有八万个结果,其中近两万个来自游客的自媒体。如果再算上许多地方正在修的村史、村志、族谱、家谱,一处古建所包含的信息称得上是海量的。

5bd283eaa915cadc2d992c81e5a2cbf8.jpg

  建设山西古建筑旅游市场,迫切需要有一个平台,来实现这些信息资源的整合、转化,形成服务,需要一批导览员,把这些信息分享给访客。

  有了好故事,谁来讲呢?

  “你会讲古建吗?比如南禅寺。”我请教一位资深导游。

  “能讲个五六分钟吧,泛泛而谈。没有专门学过古建筑,太专业的讲不了。”

  “学校有专门的山西古建课程吗?”我请教山西旅游职业学院的老师。

  “导游专业有一个章节会讲到古建,但没有这样的专业课程。我们有几位学生能讲,不过都是出于个人爱好,自己深入学习的。”

  “有人专门讲古建吗?”我请教一位来自文物部门的专家。

  “当然。”专家用两小时时间,为我讲了一段有关太原钟楼街的故事,妙趣横生。

  “那你们有针对普通游客的古建导览吗?”

  答案是“没有”。不过,他说最近有几位年轻人,想方设法找到他,就是想听他讲讲“咱们山西那些老建筑的故事”。他抽空讲了几次,反响相当不错,甚至其中一位年轻人建议把这些内容录下来,制作成网课。“可我没时间。”专家说。
  
  古建筑考察团的组织者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寻找导览员。目前为止,被奉若珍宝的几位高级导览员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古建爱好者。其中一位透露说:“我们会自己进行系统性学习,然后多次实地探访考察,不断补充新的元素进去,慢慢形成自己的导览内容。这个内容会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不断丰富。”虽然在专家眼中,这些导览内容存在许多瑕疵,但对于普通访客来说,它们仍然是目前获取古建导览服务的唯一渠道。

  山西的古建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导览是一个重要元素。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职业院校能否设置古建旅游课程,或者是专业,培养专业型导游?现有导游能否经过专业培训,成为“考不倒”的以古建见长的专家型导游?谁来帮助文史专家把丰富的知识储备转化为访客喜闻乐见的导览内容?

  一位沉迷于摄影的朋友探访过许多古建,她说:“在繁峙那次,我们要拍三圣寺,找不着地方,就跟地里干活的村民问路,他居然没听过这座寺庙的名字。要知道,这可是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重要建筑啊!”其实,她接下来就发现,三圣寺就在这位村民的身后,步行不过5分钟。

  古建,无论当初用于居住、宗教、军事还是储藏食物,都曾经和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古建逐渐成了一种被忽视的存在,即使它在建筑史、艺术上赫赫有名,对村民来说,它和自己没有关系了。

  “其实当地居民是最理想的导览员。”小雯说,她是一家全国性古村保护公益组织的负责人。“你现在去广东的话,在一些村落会有机会听到我们辅导过的居民做导览。他们一般年纪都很大了,对自己的家乡有感情,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我们所做的是把当地古建和村落的基础知识制作成课程,老人家来上课,参加考试,通过之后拿导览证。访客很喜欢这种专业知识与个体经验相结合的导览方式。导览基本上是免费的,但访客增加,能为整座村子带来收益,村民可以分享到。”

  小雯还联络到从乡村考到大城市里读书的年轻人,请这些年轻人在假期返乡期间,一起做家乡的古建导览服务,“年轻人在外面读书的人,想法会不一样,传播方式也会多样化。只有让年轻人认识并爱上自己的家乡,家乡才有希望”。

  通过公益组织,小雯邀请建筑系毕业生、文史馆的研究员、自媒体写手深入到村里,挖掘当地古建资源,辅导居民做导览员,告诉居民如何讲述精彩的古建故事。在城市里,也可以做同样的尝试,甚至可以做得更好,特别是退休教师,只要稍加培训,就能成为出色的义务导览员,因为这个群体最懂得传授知识的技巧,擅长与人沟通。

  通过做导览员的方式,从老人到孩子,对于自己家乡的资源有了新的认识,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一个从太原考到北大的年轻人回忆自己刚进校时,来自广州、南京、杭州的同学,都在介绍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名胜古迹,“他们在中学都上过乡土课,只有我对自己的家乡一无所知,只知道五台山这个名字,问题是五台山也不在太原啊”。面红耳赤以后,他开始关注家乡,关注家乡那座以前从来没有正眼看过的城隍庙。慢慢地,他对自己家乡的古老文化从认识到认同,到引以为荣。他近两年的假期都是在家乡度过的,他在尝试以温柔的语气,向每一位访客介绍自己家乡的故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