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北京:29项不文明行为下月起依法治理
时间:2020-05-29 11:34:15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任珊 

141万余人“票选”催生文明促进条例,以法律“硬制度”促进文明习惯“软着陆”

  开栏的话

  禁止随地吐痰、杜绝高空抛物、自觉垃圾分类、排队守好“一米线”……《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即将实施。文明入法、德法共治,首都城市文明建设迎来新起点。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文明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支撑。以法治刚性促进市民文明习惯“软着陆”,夯实的是大家的法治与规则意识,标定的是日常行为的权责边界,展现的是一座城市对善治的不懈追求。

  提升城市文明是宏大课题,也是微观实践。每一次垃圾分类、每一次减速礼让、每一次静音观影,折射的都是城市的文明风范。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文明行为大家谈”专栏,聚焦广大市民学习条例、践行文明的生动实践,报道街道社区、基层单位推动“文明革命”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期助力城市文明水位不断提升。敬请关注。

  6月1日起,《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正式施行。这份由141万余人参与“票选”的京版文明新规,不仅明确将惩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29项不文明行为,还将患流感戴口罩、“一米线”、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等一系列疫情防控中的好做法、好习惯纳入条例,以法律“硬制度”促进市民文明习惯“软着陆”。

  专家表示,文明行为促进立法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文明行为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条例施行后关键要落实执法问题。破解执法难,需要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

  29项不文明行为直击生活“痛点”

  文明行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下月开始,北京将重点治理公共卫生、公共场所秩序、交通出行、社区生活、旅游、网络电信等6个领域的29类不文明行为。大到对突发事件中不配合应急处置措施的治理,小到对随地吐痰、乱丢乱弃、乱写乱画等生活细节的劝诫,有里有面儿,全面塑造首都北京的“文明范儿”。

  其实,京版文明新规的出台凝聚着北京市民的共识。法规起草前,本市曾开展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网上共有2200万人次点击,完成问卷141万余人;线下入户采集市民意见6400份;还通过本市四级人大代表联动机制,收回问卷10751份。调查显示,99.36%的受访者对立法持支持态度,认为确有必要立法。

  而条例中列出的6类不文明行为,就是由市民“投”出来的。问卷调查显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空抛物、共享单车乱停放等20多项行为市民“最反对”,反映最强烈,最终直接入法。

  “遛狗不牵狗绳、往车外乱抛烟头矿泉水瓶、随地吐痰、噪音扰民等等,这些可以说都是市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痛点、难点。”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小妹认为,条例聚焦“痛点”问题、回应民众关切,对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进行精准画像。

  不仅如此,条例还回应现实需求,规定了与疫情相关的文明行为要求,包括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将这些行为上升到法规层面加以规范,一方面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另一方面引导人们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彰显首都特色。

  鼓励市民劝阻、制止、举报“不文明”

  对不文明行为将有处罚。条例明确了每类行为涉及的法律责任。比如实施随地吐痰、便溺,乱丢废弃物,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产生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在公共区域堆放杂物等行为的,将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等规定处理。

  “之所以没有在文明行为条例里规定处罚细则,立法部门也是考虑到对现行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该条例作为一部文明行为基础法规,只要解决好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衔接问题即可。”刘小妹解释,对于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处罚措施的不文明行为,比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营企业及物流配送等企业未有效履行相关管理职责,则明确了约谈、罚款和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等处置措施。

  同时,为了进一步严惩不文明行为,条例中也有关于从重处罚的规定,“实施随地吐痰等20余项不文明行为,拒不改正或者多次违反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幅度范围内从重处罚。”

  如何确保这些不文明行为执法、落实到位?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告诉记者,条例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对治理措施作出规定,包括行政机关加强日常检查、联合惩戒,社会单位和个人劝阻、制止、投诉、举报等。

  为了发动社会力量、发动市民群众进行共治,条例还提出,市民可以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制止,并向12345热线或行政执法部门投诉、举报,拍照、录音、录像等所做的合法记录,将作为执法的参考。

  “执法涉及城管、公安、物业等诸多部门,光靠执法部门来盯肯定力量不够。”王磊表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才能实现超大城市精治共治法治,“市民把文明促进当成自己的事儿、当成责权利相统一的事儿,就越能够激发各方主人翁意识。”

  以环环衔接配合机制确保执法

  “不仅仅是北京,执法难是各国、各地区文明立法共同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刘小妹坦言,一是执法力量薄弱,二是取证难。她表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是解决政府执法资源有限和不文明行为面广量大突出矛盾的最有效机制。

  除了广泛、持久地做好文明行为宣传教育工作,还要明确各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的权利义务。“比如这次条例中,在日常执法机制外又规定了身份查验、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证据互认、联合惩戒等机制,规定了公共场所和设施、物业、保安、环境卫生等行业和服务企业,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劝阻、制止不文明行为的权利义务,通过构建环环衔接的配合机制来保障条例实施。”刘小妹表示。

  刘小妹还提出,应及时表彰和奖励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此激励人们争做文明行为的表率。

  链接

  重点治理的6类29项不文明行为

  1.公共卫生

  (一)随地吐痰、便溺;

  (二)乱丢烟头、纸屑、塑料袋等废弃物;

  (三)在禁止吸烟场所或者排队等候队伍中吸烟;

  (四)在公共建筑物、公共设施设备上乱写乱画、乱贴小广告;

  (五)随意倾倒生活垃圾,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

  2.公共场所秩序

  (一)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

  (二)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娱乐、健身时使用音响设备产生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

  (三)在室外使用音响器材或者采用其他发出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干扰周围生活环境;

  (四)以谩骂、起哄等不文明方式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

  (五)在遇有突发事件时,不配合各项应急处置措施。

  3.交通出行

  (一)驾驶机动车乱停靠、乱插队、乱鸣笛,不规范使用灯光,行经斑马线不礼让行人,违法占用应急车道;

  (二)驾驶非机动车不按照交通信号通行,不在非机动车道行驶,逆行,乱穿马路;

  (三)行人不按照交通信号通行,乱穿马路,翻越交通护栏;

  (四)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抢占座位;

  (五)从车辆中向外抛物;

  (六)使用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不按照规定停放。

  4.社区生活

  (一)在楼道等公共区域堆放杂物;

  (二)遛犬不牵引,犬便不清理;

  (三)违反规定装修作业或者室内产生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

  (四)在公共区域内擅自设置地桩、地锁或者其他障碍物阻碍机动车停放和通行;

  (五)在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为电动车充电;

  (六)占用、堵塞、封闭消防通道和疏散通道。

  5.旅游

  (一)以刻划、涂污或者其他方式损坏文物古迹、旅游设施;

  (二)采挖景区植物,攀折花木,损坏草坪、树木;

  (三)伤害或者违规投喂动物。

  6.网络电信

  (一)编造、发布和传播虚假、低级庸俗、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

  (二)擅自泄露他人信息和隐私;

  (三)拨打骚扰电话,发送骚扰短信;

  (四)以发帖、跟帖、转发、评论等方式侮辱、诽谤他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