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香港财政司司长:香港不惧竞争 最怕自己不争气
时间:2019-09-19 16:31:57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赵觉珵 卢文骜 

    过去3个多月,“东方之珠”香港所发生的暴力示威让很多人感到痛心。持续的社会动荡令香港经济活动受创,也使香港的未来面临挑战。无论是香港市民还是内地民众,都迫切期盼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社会秩序,与此同时,关于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反思也在进行中。香港经济究竟受到多大冲击?面对经济上的挑战以及深层次的社会民生问题,特区政府会怎样应对?就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记者18日专访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听他全面解析。财政司司长被称为“财爷”,作为总揽财经、金融、经济、贸易、发展和创新科技政策的官员,可谓最了解香港经济的人之一。

  作为一个小而开放的经济体,香港的确遇到了困难

  环球时报: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香港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您对香港下半年的经济有何预期?

  陈茂波:此前,由于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比较迂回,香港的出口已经承压,从今年开始一直在下降。最近,香港又碰上社会事件,可以说进入一个内外交困的时期。

  香港的社会事件首先影响旅游业,然后牵动酒店、餐饮、零售等多个行业。今年上半年游客数量还有增长,7月份开始下跌,8月份下降近40%,9月前10天下降36%左右。酒店入住率受到很大影响,个别地区据了解下降40%以上。零售方面,7月下跌11.7%左右,估计8月更差,9月也好不了多少。此外,暴力冲击令立法会会议提早结束,一些拨款被迫暂停,有工程项目受到影响,建筑业的就业不足率和失业率也上升了一点。

  今年第一季度,香港经济环比已经出现负增长,现在来看第三季度负增长的可能也是有的。万一出现这种情况,香港就会在技术上进入衰退阶段。第四季度的经济情况如何,要看社会上的暴乱事件能否尽快平息。止暴制乱之后,我们准备在国际社会大力推介香港,让外界对香港的情况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不过,外来游客与商人等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所以预计第四季度经济挑战依然很大。

  环球时报:特区政府之前已经公布针对企业的纾困措施,未来是否还有其他计划提振经济?

  陈茂波:经济不好,最受影响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占香港企业总数的98%,聘用的劳动力占45%左右。经济下行时,中小企业受压比较大。我们推出的措施一共要花191亿港元(约合173亿元人民币),还没算我们会尽可能加大、加速的一些工程。这191亿主调是撑企业,撑中小企业。通过撑中小企业,我们希望稳住就业,稳住就业对经济就有稳定作用。除已经公布的措施外,我们还在动态评估经济情况,有需要的话,我们会加推一些措施。

  环球时报:有人说,香港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也有人称香港经济结构性矛盾已难以掩盖。您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陈茂波:香港受外部经济、政治变动影响比较大。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从美国而来,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发自东南亚,1987年全球股票市场大调整也是从外边来的。作为一个小的、全开放的经济体,有一些因素是我们不可控的。此次我们的困难一方面源自中美贸易摩擦,另一方面是自己内部的社会事件令情况雪上加霜。

  香港经济发展到如今,服务业占比超过90%,四大支柱产业中金融、贸易、物流和旅游业都属于服务业。形成这种情况有历史原因,香港经济发展一直有两大制约,一个是土地,另一个是劳动力和人才。特区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从上届政府开始,就成立创新及科技局。此外,过去两年的预算案,我们在体育、文化方面增加了不少资源。

  针对住房问题,未来5年将展开700公顷收地计划

  环球时报:上周,港府提出包括空置税在内的6项房屋政策。政府是否会借此机会大规模调整土地与房屋政策?

  陈茂波:空置税是去年6月提出的,这是我们下大决心去推的。空置税的政策目标是让已经建好的房子尽快投放到市场供大众使用。根据2019年6月底的统计数字,未来3到4年的一手楼盘供应是9.3万个单位,其中1万个已经盖好。香港现在私人住宅的供应目标是每年1.35万个单位,1万个建好的单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空置税把它尽快推向市场。

  特区政府认识到,土地房屋是我们香港社会最痛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一定要下大决心把它做好。我们以前曾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土地,以后会继续用。未来5年,我们要使用条例去收地的多个项目陆陆续续要铺开。一个是粉岭北、古洞北新发展区,另一个是洪水桥新发展区,第三个是元朗南新发展区,我们还要收一些私人拥有的地去做基建。我们估计,未来5年陆续开展的项目加起来要收地超过700公顷。除此之外,我们也会积极考察个别农地是否可以用来建设公共房屋,如有需要,就引用条例收地。

  10月中旬,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会就土地房屋政策提出更具体的方案。

  环球时报:特区政府、地产商在房屋供应上的角色分别是什么?

  陈茂波:地产商是私人住宅房屋的供应者,特区政府是土地供应者,也是监管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护者。现在房价这么高,其中一个原因是土地供应不足,但土地供应不足有其原因。以填海为例,1985年到2000年的15年间,香港填海面积达3000公顷,平均每年200公顷。而从2000年到2015年只填海500多公顷。由于有一段时间土地供应工作停滞了,因此产生一个很大的断层。

  香港社会如今已经有一个共识:土地真的不足了,我们要千方百计去增加土地供应。除了使用公权收地,行政长官去年的施政报告也提出土地共享,引导地产开发商把土地用来发展公营房屋。此外,我们做了很多其他工作,包括推出空置税等。

  香港是“参与者”“贡献者”,也是“受惠者”

  环球时报:您认为香港年轻人现在是否有足够的职业发展机遇和空间?

  陈茂波:年轻人的兴趣和价值观跟上一代不一定完全一样。年轻人希望有机会按自己的兴趣去发展,实现他的理想。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的产业比较单一,如果年轻人的兴趣不在金融、地产等方面的话,他们的发展就会遇到障碍。因此,发展创新科技是其中一条出路。我们把一些对创新科技感兴趣的年轻人引导到这方面发展。过去他们可能由于不好找工作,不敢选类似课程。我们近几年通过大力投入创新科技,希望给他们这个机会。

  香港是一个740万人口的城市,其中一个大的制约就是市场规模比较小。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如果他们愿意到大湾区或内地其他地方去发展,也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比如我们和深圳前海有合作,已经有一些年轻人去那边创业。

  以创新科技为例,香港的优势在哪里?香港高校比较多,高校科研力量比较好,基础研究很不错。但在中游的研究和商品化方面,深圳、惠州、东莞、佛山都有先进制造业带来的优势。因此,我们希望利用好本身的优势,包括科研力量、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然后在香港的一些科技基地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创新科技的生态系统。如果有好的成果,知识产权就留在香港,具体的商品化和生产可以拿到内地。这样的话就有一个比较完备的产业链。

  环球时报:上海、深圳在不断发展,香港是否担忧竞争越来越多?

  陈茂波:不会的,我们可以互补。我们的头脑要很清晰,认识到在一些方面我们是有优势的,但单靠自己不一定能成功,所以要跟人家一起合作、配合,优势互补,创新科技就是一个优势互补的很好例子。在金融领域,尽管我们某种程度是领先的,但也不能自满。其实竞争很激烈,而且竞争不一定只是同内地的。比如争取一些龙头内地企业来上市,和香港竞争的还有伦敦、纽约。

  我们一定要有战略眼光,不断提升竞争力,那么我们就不怕竞争了。香港一直以来都是自由开放的,我们不需要怕竞争,最怕自己不争气。

  环球时报:改革开放41年来,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是否有变化?

  陈茂波:国家改革开放41年,社会经济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这41年中,香港是一个很积极的参与者,是一个贡献者,也是受惠者。我们受惠很多,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转型。

  改革开放刚开始,内地劳动力、土地比较便宜,香港的生产就转到内地去。之后内地升级转型,我们就发展服务业、金融。根据内地的变化,我们调整自己的发展,希望以我们所长不断服务国家所需。这样的话,我们一方面有贡献,另一方面自己也得到长足发展。

  以后也应该是这样的思路。在新时代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比如“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双向开放都给香港带来很好的机遇。以“一带一路”为例,其中一个重点是设施联通,而基础设施的打通需要很多资金。因此,香港金融管理局成立了基建融资促进办公室,目的就是把有兴趣参与其中的机构和公司整合在一起,一起去贷款,一起去投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