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改革开放40年:三代人见证小岗村之变
时间:2018-09-05 13:30:2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韩俊杰 徐 靖 

  40年前,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几户农民在全国率先推行“大包干”,从而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幕。40年来,小岗村走过了从摁下红手印大包干到土地确权颁证领到“红本本”,再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一次次为改革探索蹚路,使得这个地处淮河岸边的小村庄,始终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

  一粒水珠可以折射整个海洋,一户人的命运及变化也映照着整个国家的沧桑巨变。在艳阳高照的一个午后,记者走进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俊昌老人家中,回忆40年来发生在这个小村庄的时代之变。“改革创新是小岗的基因和底色,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更有力地推进改革。”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

  跟着党走,把改革进行到底

  沿着小岗村里长长的主干道,穿过两旁林立的商铺,一对上了年纪的老夫妻正在家门口乘凉,年过70的老爷子头发花白,精神矍铄。40年前,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小岗村18户村民在一间茅草屋中签下了一份“生死契约”,从而掀起了农村改革的大幕。他就是大包干主要带头人,时任小岗村生产队长的严俊昌。

  谈起往事,77岁的严俊昌仍难掩激动之情。他说,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于是,在1978年底的一个晚上,严俊昌和其他十几户村民陆续走进村里的一间茅草屋……

  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内,人们仍能看到那份“生死契约”,寥寥数语,却字字千钧。“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签订当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就此开启。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十几万斤;人均收入400元,是上一年的18倍,小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日子成为历史。“家里的粮食堆得满屋子都是,整个村子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不过,在报纸对此进行报道后,却引起了县里一阵恐慌,大家都不知道要面临什么后果。”

  严俊昌说,自己很感谢3个人,即时任凤阳县委书记的陈庭元、地委书记王郁昭和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王郁昭书记在会上说,严俊昌是自己救自己,难道他多打的粮食不是贡献给我们党吗?”而1979年6月到小岗村调研的万里同样肯定了小岗村的做法,并将大包干推广到安徽全省。

  “万里书记问我生产队长好不好干,我回答说,过去生产队长不好干,现在好当了。大家干活儿都舍得出力气,不操人家心,根本不用催促就下地干活了。”严俊昌说。

  如今,40年过去,严俊昌坦言自己从未后悔过当初的决定,更庆幸在党的领导下,家乡的面貌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过去,做梦也没想到咱农民能过上现在的生活,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如今的严俊昌,仍在关注着小岗村乃至整个国家的变化,内心时刻充满着一股自豪感。

  土地流转户严得柱:

  种好责任田,改革再出发

  一片开阔的田地里,搭满了葡萄架,当记者见到严得柱的时候,他正在自家的葡萄园中忙活着。

  严得柱是严俊昌的二儿子,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小岗村,至今靠承包的13亩土地种葡萄为生。出生于1973年的严得柱,对那个决定了亿万中国农民未来的晚上,并没有太多记忆。在他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不断有剧组来到自己的村里拍电影,其中很多情节如今他都能描述得绘声绘色。

  对于小岗村的敢为天下先,严得柱有自己的看法。“改革之前,村里有那么多土地,家家户户却都在为生计发愁。生产队每天一起劳动,却收不到粮食、吃不饱饭。村里几乎所有人都当过村干部,但都没有找到出路,‘大包干’这条路也是不得不进行的选择,也许当时父亲也没考虑那么多,但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要试一试。”长大懂事后,虽然严得柱也曾为父亲担心过,但是对于父亲的选择,他始终是支持的。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也是小岗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小岗村的变化,严得柱一点一滴都看在眼里。“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家里的茅草屋,破破烂烂、漏雨漏风。”严得柱回忆说,“后来就渐渐好起来了,村里人都真正下地干活,能吃饱饭了,家里存下来的粮食也越来越多,这在当时已经是最令人开心的事情了。”

  “小岗村的变化太大了,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电视等家用电器,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村里路越修越好,很多村民都有了汽车和楼房,小岗村以前落后的样子已经完全看不到了。小时候从来没有想到如今会有这么好的生活。”严得柱说。

  严得柱是小岗村幸福生活的一个鲜活注脚。1998年,他开始种植葡萄,现在他每年有10万元左右的纯收入,日子过得还不错。“农民嘛,终究还是脱离不了土地,安安心心把田种好,虽然辛苦一点,但是生活越来越好就有盼头。”严得柱说。

  当然,如今的严得柱,还有一些新愿望。“我们下地种田辛苦一辈子,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是小岗村要想继续发展,不能仅仅靠种地,要想真正富起来,应该多发展一些产业。”严得柱说,“也希望村里的年轻人能够多多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靠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来建设小岗,让小岗越来越好。”

  纪念馆讲解员严淑淑:

  展示小岗历史,传承改革精神

  “欢迎大家来到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展馆分为溯源、抉择、贡献、巨变、展望、关爱六个部分。整个纪念馆以翔实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丰富多彩的展示和表现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严淑淑,严俊昌的孙女,严得柱的女儿,出生于1997年,目前是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讲解员。当记者在纪念馆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微笑着为游客讲解。一身讲解员装束的严淑淑,年轻干练,充满活力,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亲和力和专业性。

  严淑淑以前也想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不过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家乡,并进入大包干纪念馆从事讲解工作。“作为一名小岗人,自己更了解小岗村的历史,我觉得这是一种传承。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让全国人民了解小岗,了解改革精神,我感到自豪。”严淑淑说。

  作为一名90后,严淑淑没有经历过小岗村的困难时期和历史巨变,但她对这段历史还是十分熟悉。“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和爸爸讲他们那个年代有多么艰苦,如今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虽然那会儿因为少不更事所以不以为然,但在我的心里一直有很深的印象。”严淑淑说,“后来进入工作岗位,对小岗村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更加了解到长辈们的不易和小岗村历史变迁的意义,这些变化真的令人震撼。”

  如今的严淑淑,在旅游旺季有时候一天要接待上千名游客,虽然又苦又累,但是她坚持了下来。“刚开始接触讲解工作的时候,因为太多的历史和政治名词,确实有一些苦恼。另外在讲解的时候,会有游客提出问题,其中有一些游客对小岗的历史有很深的了解,所以一开始并不能很好解答。”严淑淑说,“其实这些困难都是必然的,只能不断加强业务训练,多学习历史知识,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

  在严淑淑看来,小岗村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村容村貌上,更体现在发展路径上。“小岗村这些年的基础设施确实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小岗村抓住了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带动了农业和服务业。”严淑淑说,“作为小岗人,我也期待着小岗村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因为工作的关系,严淑淑已经很少从事农业劳动,在生活方式上多少与父辈有了一些不同,在很多事情上也有一些新想法。严淑淑说:“父母种田辛苦了一辈子,但是收入始终不高,如今小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我看来是一个契机,可以考虑通过农家乐和开特产店来增加收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