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刷”在农村墙上的时代变迁
时间:2018-06-15 13:59:0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刘雅鸣、史林静 

  “出重拳 扫黑恶 促稳定 保平安”——刷完一天中最后一条标语后,68岁的马留彬累得胳膊都快抬不起来了。今年一开年,马留彬就忙活起来,随着中央扫黑除恶专项工作的开展,乡里有好几百面墙等他去刷上宣传标语。

  马留彬是河南省尉氏县大马乡人。作为大马乡当地人心中“字写得最好的人”,马留彬在乡间地头刷写了近50年的标语。在乡里显眼地方的同一面墙壁上,他曾写了又刷,刷了又写,不知重复了多少次。每条不同字体不同字号的标语背后,书写的都是时代风云。

  行走在中原大地的阡陌乡村,映入眼帘的各式墙面标语常常引人瞩目,成为中国乡村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在中国农村的这面墙上,历史以“墙面标语”这种乡土中国特有的形式,记录着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每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时刻。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墙头标语的变化,浓缩了时代变迁,见证了社会发展。

    “站在墙上的历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庄重的黑体刷下这条标语后,年轻的卜宪升意识到一个新时代开始了。与这个标语同时期的还有:“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等。

  今年60岁的卜宪升也是尉氏县出了名的“写家”,记不清自己是从哪一年开始刷标语,这一刷就没有断过。让他至今记忆深刻的还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己刷下那条新标语时的惊奇与欢欣。

  1978年深秋的一个晚上,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安徽凤阳县东部小岗村一个茅草房内,18位农民冒险在一份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实行“大包干”,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春雷唤醒了中国农村大地。卜宪升回忆说,夏收后的一天,他提着涂料桶,在很多村的后墙上,刷写“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标语时,村民们争相围观。

  自那以后,农村各地的墙面上,以往铺天盖地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之类的政治口号逐渐被崭新标语覆盖,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计划生育、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等为主题的宣传标语纷纷上墙。

  其中,计划生育标语成为人们的集体记忆。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提倡一胎、控制二胎、杜绝三胎”等标语长时期、不间断地强力宣传,这些标语在墙上存留的时间也是最长的。“有关计划生育的标语写得最多啦。”这是几位农民“写家”的共同感受。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先后刷了30多年了。”62岁的刘占国以前是尉氏县洧川镇文化馆馆长,写得一手好字。在他的印象中,关于计划生育的标语也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变化。

  上个世纪,随着计划生育政策越来越严格,部分农村地区一度出现一些看起来很吓人的标语。好在,这些过激的口号很快就得到纠偏。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已被改成了“生男生女都一样”“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等更文明更人性化的标语。如今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推开,“一个太少 两个正好”“一对夫妻准生俩娃 一个养爹一个养妈”等鼓励二孩生育的标语随处可见。

  墙面计生标语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和政策变迁。“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色,现在人们的生育观念都大大改变了。”刘占国说,农村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思想也淡了。

  “标语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是政治语言的浓缩,是站在墙上的历史,农民群众正是通过这些宣传标语感受当时的政治氛围。”尉氏县委副书记郎军立说。

  除了计划生育,农村墙头标语更多的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个个具体体现。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建设新村镇 发展新产业 培育新农民”,这些被马留彬刷在村口最显眼位置的标语,无一不成为历史的记录。其中为倡导改善农村道路、发展经济,“要致富 先修路”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口号。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股股惠农政策的春风吹进乡村。“农民种地、政府贴钱”等标语口号也被刷上了墙,深入人心。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与美丽乡村、深化改革、脱贫攻坚等政策有关的标语纷纷上了农村的大小墙面。马留彬说,即使到现在,农村“这面墙”还是国家政策的重要宣传传播方式。

  不久前,“环境靠大家 关系你我他”“保护环境 造福后代”这些标语被马留彬刷到尉氏县大马乡小马村公路边的墙上、群众的房前屋后。近年来,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成为广大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

  “现在农村生态环境和从前相比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留彬所在的尉氏县也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市场化服务,为农村统一配备大型分类垃圾桶、地理环保桶、环境巡查车等设备,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卜宪升则刷了不少和脱贫攻坚相关的标语,而且格外突出。“‘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扶贫路上,不落一人’这些个标语都是斗大字体,离一二里地都能看得到。”卜宪升说,“标语要让群众明白脱贫不能等靠要,自力更生最光荣。”

  在他看来,在当前全面打响的扶贫攻坚战中,这些标语起到的是一种教化人心、营造氛围的作用。

  “咱老百姓大都很朴实,国家政策倡导什么、弘扬什么,这些自然而然也会成为引领农村风气的风向标。”郎军立说。

    “人围得越多,写得越提劲”

  最开始是农村民办教师,后来做了乡镇电影放映员,此后又去了乡镇司法所工作,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自幼喜爱书法的马留彬唯一没有丢下的就是下乡刷墙头标语。

  这个皮肤黝黑的农村老汉平常不爱说话,但一提到写字嗓门就打开了。“这里面的学问可多了,”他很骄傲地宣称,整个大马乡的墙都是他的,哪些墙能刷,哪些不能刷,能刷几个字他都门儿清。

  “在墙上写的字叫美术字,和书法不一样,书法讲章法,美术字讲统一,多笔收,少笔放,四边靠墙向里让。”马留彬边说边比划。由于常年在墙上写字,很多颜料都渗到了指尖里,原本鲜艳的红颜料也因为长时间累积变成了黑红色。

  被记者看得有些不好意思,马留彬搓着手说:“我们干这一行的都这样,洗都洗不掉。”

  在同样做过电影放映员的刘占国看来,一件沾满颜料的衣服也是农村刷标语人的标配。“经常写字的,家里没有一件衣服是囫囵干净的,再小心都不行。”刘占国说,写字的时候顾不了这么多,一心只想把字刷好。 

  “直接提笔上墙,不打草稿不画线,一次成,要是顾这顾那就写不成了。”刘占国说,像他们这几个老“写家”,“黑体、仿宋、隶书、楷体字体都能写,也不是我们说大话,国家级书法家很多,敢上墙的还真不多。”

  而在农村刷标语还有个特别的体验,通常会有不少人围观,人围得越多,写得越提劲。 

  这些“刷字的”还有一个习惯:出门在外不看风景先看墙。“看到好的字先记下来,看他们怎么写的。”马留彬说,看到不好看的、写得不齐整的,恨不得把它们都涂掉重写。

  “政策宣传标语一般是白墙红字,公检法的是白底蓝字,美丽乡村的是白底绿字,这个可不能错,错了就不好看了。”马留彬说,这也是乡村刷墙人长年总结而成的经验。

  最近一两个月,马留彬一口气刷了200多条标语,全都是关于“扫黑除恶”的。

  “大马乡有60多个村,每个村都得保证有两三条,清一色白底蓝色黑体字,看着庄重,这是中央定的大事。”马留彬指着大马乡西王村一排刚刷过的墙说,这些墙紧邻着主干道,过往的人比较多,是重点区域。

  “都是老百姓自己的院墙,刷之前跟他们打声招呼,说来刷个标语,大家都很支持。”马留彬说,刷了50年了,还没有碰到哪一家不让刷的。

  哪些能刷哪些不能刷,这些“刷字的”心里都很有数:“有些不符合中央政策、违背公序良俗的给多少钱也不能刷。”卜宪升说。

  基层干部告诉记者,能在农村刷标语的,大都是有乡村教师背景的文化人,不光字要写得好,还得要真喜好这个,此外最重要的还是觉悟高人品好的农村“明白人”。

    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40年来,与改革开放进程一样风云变幻的,还有农村这面墙。

  “以前墙上都是政策宣传标语,差不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开始出现广告。”卜宪升回忆说,“最初是一些饲料、种子、肥料等农资广告。”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商业广告涌进农村市场,图文并茂的广告宣传语成为农村墙面的一大亮点。

  “XX冰箱 家电下乡”“老乡见老乡,购物去XX”“国产汽车买XX 皮实耐用又不贵”“车险买XX 修车不垫钱”……农村公路两侧只要有房屋的,墙上大半都绘有广告,从各类农资到家用电器、医疗服务、汽车房子、互联网等,农民生产生活有需要的,都可以在“墙上”找到。

  “最开始是太阳能、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一些家用电器,最近几年汽车、房子的广告越来越多了。”马留彬说,尤其是农村淘宝,现在基本上村村都有,说明咱农民群众有能力消费,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有关统计称,农村墙体广告的占比中,农资类广告从2011年的76%陡降至8%以下,汽车类广告从2011年的3%升至20%以上,电商类广告从无到有,如今已经超过40%。

  得益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些农村“刷字的”挣钱机会和门路也大大增多。“以前一条标语10块钱,现在最多的时候一个字100块。”马留彬说,现在每年光写字就有六七万元收入,远远超过退休工资。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也让他们面临挑战,其中喷绘的发展,多少让这些靠笔吃饭的老人感到一些压力。“各色各样的墙体喷绘越来越多,也有挑战,但书法和喷绘是两回事,喷绘再漂亮也取代不了我们这些写字的。”马留彬说。

  塑造农村这面墙的除了市场经济的力量,还有新时代农民向善向美的朴素追求。传统道德和乡风文明的提倡,让农村这面墙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元。

  “字”也不再是农村墙头的唯一元素,一幅幅手绘画让农村墙头逐渐变得既有“颜值”又有“气质”,农村这面墙以百姓更加乐于接受的方式润物无声地继续履行使命。

  在河南汝州的大小村庄,一幅幅漂亮的山水画,一条条富含哲理、明白实在的谚语、政策解读在乡间村头装扮着农村墙体;河南兰考农村,围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要内容,建成了由家风家训、村规民约、孝道公约和健康养生等板块组成的文化墙。

  “现在咱们老百姓再也不信那些大话、狠话的标语了。”刷了50多年标语的河南内乡县齐保东老人对墙头标语的变化深有感触。

  还有不少地区的农村采取图画、诗词、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经典国学、道德文化等内容“搬到”了墙上。

  “日子越过越美,农村这面墙也越来越好看,有墙的地方就有政府在,老百姓喜欢看,看了心里有底儿。”齐保东说。

  墙面标语的宣传效果究竟怎样?一句话不无道理:农村刷墙,天天可见,你无法拒绝。在信息传播手段日趋多样的今天,作为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墙面标语仍将活在我们的视线中,持续见证每个时代的变迁。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