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型城镇化:如何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时间:2014-06-04 12:43:29  来源:河北日报 

    人类发展总是由人们的需求引导的,城镇化也是如此。不管古代还是现代,人们流向城市是有原因的。原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住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和“巢居”。经过不断进化,古人开始营建房屋,有了固定的居所。到了城市起源之时,最初城镇是作为防御之用的,《吴越春秋》中就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之说;城镇还是市场交换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畜产品,聚集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进行交换,就有了“市”,聚集的人多了,住所固定了,也就出现了城镇。所以,城镇的出现最初是为了安全或市场交换的需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城市已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成为国家或区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教育中心,也聚集着体现这些功能的资源与要素。人们为了就业、求知、发展甚至追求时尚,由乡村来到了城市,由小城镇来到了大都市。但在人们大批涌向城市,满足了工作、居住、购物等需求,享受了现代文明的同时,一些令人困惑,甚至无奈、反感的现象也开始显现:

    楼房建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但人们反倒感觉自己成了房奴,日子过得并不轻松;马路越拓越宽,但人们堵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时按时睡眠也成了奢侈品;城市大部分由水泥与钢筋组成,虽然越来越现代,但人们反而觉得逼仄;聚集到城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资源环境矛盾日趋突出,城市本该是宜居之地,却成了污染的重灾区;城市中人们之间物理距离很短,见面频率很高,但大多是“老死不相往来”,没有了乡村邻里式的嘘寒问暖,缺少了暖意和亲情。这时,人们开始怀念过去的乡村田园生活,乡愁骤增。

    由此人们开始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其实,从本质上讲,推进城镇化是将人们聚集到一个较小但较好的空间——城镇进行生产生活,将更多的空间交给大自然,营造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环境,这是城镇化的理想状态。所以,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城镇是人类宜居、宜生产、宜发展的空间载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集中体现,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所在。

    去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理念,我们应将这个理念贯穿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如何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很关键: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赐给了不同城市不同的地貌。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与周围的地貌融为一体,城市的天际线看到的应当是山、是水、是拱桥、是宝塔,是满眼的葱茏和遍地的鲜花,而不是高楼和混凝土,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是社会人,许多由乡村到城市的人为什么会有乡愁,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是重要原因。过去,在农村,邻里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恰似一个大家庭,有很强的归属感。但在现代城市中,社会组织多元化,人们归属感下降,孤独感明显增强。所以,一个城镇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还需在构建新型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做文章,通过完善社区功能、发展虚拟组织等,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让人们在城市中过得更有意义,不再孤独。

    三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民变市民、平房变楼房,而是要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观照人文情怀,延续历史文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成千上万、历史特色鲜明的城镇,传承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从建筑风格看,北方的红墙厚重、琉瓦五彩;粤闽的雕栏画栋、飞檐奇巧;江南的白墙黛瓦、素面朝天,等等,都彰显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展现着各自魅力。城镇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只有传承历史、延续民俗,注重差异,才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