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妈妈别走” 何止呼唤带娃返工
时间:2019-02-18 09:55:17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玫昆仑 
       近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加退村,春节假期过后,父母要离乡外出打工。留守的小姐妹舍不得与亲人分离,一路狂追。网友拍摄的视频中,小女孩死死地拽住妈妈不放,嚎啕大哭,撕心裂肺地喊:“妈妈别走!”(见2月16日的东方网)

  无独有偶。2016年2月,在四川邛崃市临济镇瑞林村发生伤心的一幕。40岁的植大姐要返城上班时,7岁多的儿子峰峰哭吵着要跟母亲上成都:“你们不能这样对我!”“妈妈别走!”跟“你们不能这样对我!”一样,其哭嚎声背后都折射出留守儿童因长期饱尝“亲情饥饿”而迫切希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渴望。面对这种渴望,我们何止是感动得流泪,更应当为留守儿童呼唤:带娃返工。

  事实上,留守儿童饱尝“亲情饥饿”并非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比如,陕西丹凤县留守女孩何晶晶卖长发换手机与妈妈视频;湖南城步县兰蓉乡的留守儿童王歧军每天抱着妈妈照片睡觉;湖南衡阳11岁女孩自导自演“绑架案”,期盼在外打工的父亲回来;湖北汉川张兰和丈夫常年在广州打工,已连续三年没回过家,导致7岁女儿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等。可见,留守儿童因“亲情饥饿”而滋生出来的一些家庭和社会问题,让人纠结。

  究其根源,好像是父母在绝情,没有考虑孩子的“亲情饥饿”问题。殊不知,如果父母在本地从事种养殖业,挣不了多少钱,只能糊个口,不得不外出进城打工;否则,一家人怎么生活?又拿什么供孩子读书和赡养老人?所以,留守儿童产生“亲情饥饿”的根源不在于家长,而在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等、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就业不公平等原因。

  试想,如果本地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机会多了,农民群众能够在家门口打工,就近就业了,谁还会舍近求远而折腾?谁还会置孩子的哭嚎声而不顾呢?

  可喜的是,现在有的地方有一些农民群众开始带娃娃返城打工。且越来越成为一种“打工共识”。好就好在能够解决“妈妈别走”的问题,但仅靠农民工自己解决,是不可能的,只是个案,难以形成普遍现象。为此,笔者认为,需要输入地城市打破城乡二元化体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并出台可操作性的政策与措施,让农民打工者带来的娃娃能够在城里上学、就医等不受户籍歧视,能够享受城市儿童同样的待遇与保障,从而真正让他们与其父母生活在一起,保持“零距离”。

  当然,要求所有输入地城市这么做是不现实的,还需要输出地县市区政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发展本地经济,并且采取跟进措施,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服务。比如,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用工信息与服务;开展技术培训服务,提高农民工择业竞争能力;为农民工提供跟踪服务,解决用工中吃、住、行、娱等问题;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帮扶,鼓励农民创业等,真正让农民在家门口打工站得住脚,心满意足。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