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最低消费”痼疾难除拷问执法刚性
时间:2018-11-14 14:06:56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符向军 
       餐饮行业存在的一些乱收费问题长期困扰着消费者,其中设置最低消费问题尤为突出。《工人日报》记者近日在北京调查发现,一些餐馆仍存在包间设置最低消费的问题,如王府井东街附近的一家餐馆规定人均最低消费500元。广东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最近抽样调查了省内100家餐馆,结果发现有47家设置了最低消费门槛,占比接近五成。

       餐饮业最低消费问题由来已久,在许多地方还是普遍性存在,不但涉嫌霸王条款,侵犯消费者的选择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还有违绿色消费原则,助长了盲目攀比大吃大喝奢靡浪费之风,消费者饱受困扰,社会多有诟病。之所以最低消费痼疾难除,并非监管层面存在法律“真空”,而是有禁不止、有令不行,拷问执法监管的刚性。

       2014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餐饮业“禁止自带酒水”“包间设置最低消费”属于霸王条款,消费者可以起诉维权。这条规定具有“准司法解释”的性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

       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的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

       2014年11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违者将面临商务主管部门最高3万元的处罚。以上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意味着,“最低消费”问题在法律上有明确的定性,在制度和政策上有严格的约束。

       餐厅以格式条款设置包厢最低消费,实则是对消费者自主、自愿、公平消费权利的限制,乃至强制交易,属于霸王条款,违反了司法解释、《消法》和上述《办法》的规定,是无效条款,理当摒弃取缔。然而,不少餐饮企业对法律禁令视若无睹,公然以行业潜规则对抗法律明规则,将“最低消费”进行到底,或让“最低消费”以改头换面、巧立名目的形式出现,比如以设置最低消费人数代替设置最低消费金额,以“包间使用费”代替“包间最低消费”,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规避法律的打击。

       之所以如此,与商家守法经营意识缺失,与消费者维权较真意识不强有关,与法律缺乏明确实施细则有关,也与监管缺位有关。最低消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例屡见报道,但鲜有不良商家因最低消费被查处的案例。实践中,一些监管部门要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么对消费者的投诉举报消极应付,以致许多消费者面对“最低消费”霸王条款只能选择委曲求全、麻木不仁。如果执法监管充分到位,如果对消费者的维权投诉都能及时有效办理,为何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已出台多年,一些地方的餐饮业仍然敢于设置最低消费,而且这一现象还比较普遍?

       法律的生命在于有效实施。要真正叫停“最低消费”,首先要进一步制定法律实施细则或司法解释,明确界定“最低消费”概念、各种违法情形及其法律后果等,避免商家钻法律“空子”,促使商家诚信守法经营。其次,消费者要擦亮眼睛,学会搜集证据,敢于依法维权。再次,关键还要大力凸显法律的刚性,执法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主动亮剑执法,常态化进行执法检查,对消费者的举报积极查办,对违规者予以通报、罚款,有效惩戒违法行为,加大商家违法成本,形成违法警戒效应,真正触痛不法经营者的“痛处”,让法律真正成为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守护神”。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