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一位青年长江学者为何狂删“拙作”?
时间:2018-10-26 15:02:3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蒋 萌 
       背景: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现年39岁的青年长江学者梁莹过去发表了超过120篇论文,其中至少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记者发现,大多数论文已从网上和学术期刊数据库删除,包括她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她说,这些论文是自己联系撤稿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也曾对学院领导表示,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

       钱江晚报发表魏英杰的观点:似乎梁莹是出于“悔其少作”以及对学术有更高要求的缘故而主动撤稿的,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她掩盖自己学术不端的心虚表现。从已经披露的情况,梁莹有一篇论文抄自他人,连标题都一模一样。在记者追问下,她也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可以撤,可这严重的学术污点,又怎么可能抹掉?梁莹还编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她表示,学术不端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当时她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她还表示,国内学术界是从2005年开始强调规范的,“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中国学者人人都有问题了。”这番话,可谓是一种“高明的无耻”。首先表示自己当时不懂学术规范,再扯上所有中国学者一起“背锅”。她这番话不仅混淆概念,而且是在颠倒黑白。以前,国内学者的论文写作或许没那么严谨,但在抄袭上,这是一个小学生都能够辨明是非的问题,岂能含糊其辞?梁莹利用这些问题论文修完了硕士、博士学位,当作进入高校任教的敲门砖,更借此获得青年长江学者等荣誉,如今却试图“难言之隐、一删了之”,学校方面应及时介入,尽快查明事实,本着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严肃态度加以处理。

       小蒋随想:青涩幼稚、早期拙作,是人之常情。谁也不可能一出世就是“大师”、一出手就缔造杰作。对此,没有人笑话挑刺。反倒是,通过一件件作品,可以看出成长历程,真实且生动,是当事人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最有力证明。反观梁莹,将自己过去发表的许多论文从公开媒介删除,即便按她所说(那些论文)“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也是在否认过去的自己。而她恰恰是凭这些“垃圾”进入高校任教、评上副教授以及教授、成为青年长江学者。这岂不是很吊诡?她试图使过去的论文与现在的自己完全“断绝关系”,首先不可能,其次令人生疑。记者调查发现“梁莹有一篇论文抄自他人,连标题都一模一样”;记者再三追问,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这些细节让疑问的答案渐渐清晰。梁莹大批“撤稿”,是不是在“毁灭罪证”,试图“洗掉原罪”?进一步调查发现,“整整一个年级的学生,竟没有一个人选她作为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如此用脚投票,反映出她在学生中的口碑。师生关系本就微妙,怎么可能如她所说“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许多疑点无法自圆其说,就不能怪外界质疑她的诚信了。梁莹还给人一种“滚刀肉”的感觉。她扬言:“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不得不说,梁莹目前的“混混水平”与其早年“创作垃圾”倒是异曲同工。如此“为人师表”,加上大批“撤稿”,梁莹所在的学校不能等闲视之。学术不端绝非中性词,是与非、对与错不容含混颠倒,高校与学界须以实际行动表明立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