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以治理手段的升级应对伪科技产品的“换代”
时间:2018-10-18 09:54:56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子 长 
       暗物质洗发水、防引力波辐射服、纳米按摩椅、量子养生衣……最近一段时间,各式打着“高科技”名号的伪科技产品花样迭出,成为备受关注的民生痛点。《人民日报》日前就援引科研专家观点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人们对新科技的好奇和崇拜心理,说明科学素养的提升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直观地看,伪科技产品就是在“蹭概念”。随着国家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诸如石墨烯、引力波、量子力学等科技前沿概念和术语,日益高频率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在客观上给了伪科技产品的制造者以可乘之机。运用高科技概念将产品包装成“无所不能”“包治百病”,一方面利用了人们对这些概念不甚了了而形成的盲目崇拜心理,另一方面迎合了不少人对健康、养生等品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虽然对置身事外者来说,那些“蹭概念”乃至借着概念制造概念的手法并不高明,然而一旦戳中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往往屡试不爽。

  正是因为人们对伪科技产品的认知,既基于特定的科学概念,又应和着某种心理需求,所以对伪科技产品的治理,不但要从整体上注重普遍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还要有针对性地关注和疏导那些容易受伪科学产品“蛊惑”的重点群体的心理需求。盘点近年来流行的伪科技产品,相当一部分与健康养生相关,目标也重点指向了中老年群体。治理的重心相应地应该对这类群体由生活条件改善而催生的健康、养生需求多一些关注,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注重引导其形成科学认知理念,少一些“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而且要通过社区活动等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还要看到,伪科技产品玩的是概念,但终归要落到产品上。因此,有效治理伪科技产品,既需要消费者基于正确的科学认知理念,磨炼一双“慧眼”,更需要有关部门对产品质量实施有效监管,从而堵住各个流通环节的制度漏洞。例如,保健品领域的伪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实际上是因为相对于药品,保健品的市场准入门槛过低。一些伪科技产品名不副实、夸大功效,实际上已经涉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虚假宣传”等法律问题,对此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该积极介入,以监管的升级来应对伪科技产品的“换代”。

  站在传播角度,很多人感到伪科技产品越来越泛滥,与各种平台的“轰炸”显然不无关系。传统的地方电视台里那些电视营销节目和广告自不必说,诸如直播、网页推广乃至微信朋友圈等新兴互联网平台,同样值得关注。一些平台只顾流量和人气,对伪科技产品的推广来者不拒或视而不见,无疑成了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推手。对互联网平台来说,至少应该从两个维度落实抵制伪科技产品的平台责任和社会责任:一是健全审核机制,二是设置用户举报通道,从而尽最大可能阻断伪科技产品的网络营销推广。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此前发布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3名受访者中,有81.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伪科技产品多,86.3%的受访者称身边有人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两个数据足以说明,对伪科技产品的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期待各个环节、各个主体行动起来,对症下药,打造更加令人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