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才争夺战应该 多些“日常思维”
时间:2017-09-27 10:07:38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乾羽 

    今年以来,人才争夺战在一、二线城市陆续打响。据报道,内蒙古自治区最新出台引进人才政策,对事业单位刚性引进人才在聘期内,最高在第一年给予1亿元实验室建设及科研经费支持,次年起5年内每年给予1000万元,事业单位柔性引进人才最高每年获得30万元经费支持。

  1亿元科研经费,这绝对是人才争夺战中的大手笔。从新闻的角度看,这样的细节自然应该写进标题之中,予以突出和强调。当然,这样的天价科研经费,也是如今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的缩影,当一、二线城市都把人才看成是城市发展和格局重构的决定性因素时,各城市对人才的投入力度的确在加大。相应的,比较心态和竞争思维也开始出现,结果就是人才争夺战不断加码——你家出得高,我出得更高!不高,就不足以显示对人才的重视,以及求才若渴的迫切。

  在激烈的人才争夺中,有竞争思维是好事,这会整体提升人才待遇,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围。尽管,有人担心竞争加剧会造成一些地方人才流失,毕竟,各地发展并不均衡,但从目前的竞争格局来看,一些中西部地区开出的条件更加诱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起到了平衡人才流向的作用。而且,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人才尤其是新兴产业的人才,对地方、产业、行业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抢到真正人才无疑有利于地方的快速发展,甚至是超常规发展。这也是为何地方在引才时,不遗余力、不惜血本的原因。

  另一方面,1亿元科研经费这样的大手笔举措,对多数人而言,可能只是人才培养环境所提供的“长板”。地方在引才时会对人才的规格进行归类,能拿到1亿元科研经费的,肯定是顶尖的为数不多的人才。对于大多数更为普通一些的人才来说,他们不可能拿到1亿元科研经费,这不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日常生活和日常科研、工作的问题。这是他们务实生活态度的体现,也是地方在吸引人才时应该有的另一种思维——日常思维。

  比如,一个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他到地方就业、服务,通常会考虑什么问题呢?在日常工作层面,他会考虑所去城市的产业发展、行业环境、工作待遇,他们并不期待什么天价科研经费或者引进经费,他们最基本的期待是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他们最担心的是房子会不会成为无法承受之重。而在日常生活层面,年长一些的人才会担心配偶的工作问题,孩子的上学问题,家庭的居住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涉及科研等具体工作的内容,但是却直接影响到人才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心情。只有这些日常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了,人才在决定去向时,才能真正无后顾之忧。

  所以,在人才引进和争夺中,应该有两种思维。一种是重奖思维,那些真正有水平、有能力、有知名度的人才,必须给予重奖,他们能够带来的除了个人智慧,还有社会资源和可预期的成果。即便,给予1亿元科研经费也没有问题,只要把钱用在了刀刃上。另一种思维就是日常思维,关心那些数量更多也更为普通的人才,他们期待的待遇是什么,他们会有怎样的日常生活、工作,如何让他们从繁琐的日常生活中摆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等等。这也是人才争夺战中,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与顶尖人才相比,普通人才数量更多,他们在橄榄型人才结构中处于中间部分——是他们让整个城市的人才队伍更加稳定、合理,让整个城市的发展更加稳定、持久。可以套用木桶理论来界定人才争夺中的两种思维:重奖思维就是木桶的“长板”,它让人们看到城市吸引人才的大手笔和魄力;日常思维就是木桶的“短板”,它让人们看到城市吸引人才的热情和务实。当更多人才因为日常问题解决而涌入一座城市时,这座城市必定是睿智、善意而且充满温暖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