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以为上海话传承有危机有点过虑了
时间:2014-10-20 16:54:04  来源:华龙网   作者:缪迅 
        这些年来,沪语传承引起广泛关注。乃至作为力推普通话普及的上海市教委,也相继推出了沪语童谣比赛;至于上海沪剧院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更是当仁不让,其推出的“沪语训练营”、沪语故事广播大赛等。吸引了大批报名者。选手们用沪语来朗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背影》和刘禹锡的《陋室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听起来倒也是“别有一番韵味”。有沪语专家这样评价上海话:“上海话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吟得了诗词,谈得了家常。”

        近年来,围绕着上海话的保护和传承,学界、媒体和社会诸方面展开了一场规模不小的讨论。致力于吴语研究和方言保护的上海著名语言学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只要给市民自然表达的环境,上海话将继续保持它的活力,因为上海话是上海人、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母语。这个观点,笔者以为颇有道理也符合实情。

        众所周知,自上海1843年开埠以来至今,上海就一直是个移民城市。上海话始终就是一个多元化的话语系统。上海话的词汇、语音语调、修辞乃至语法等始终就行进在不间断地吸收、融合、扩展、改变和不间断地蜕变、扬弃的路程上。可以说一刻也未曾停滞。

        较之川方言、赣方言、西南官话等等方言,作为吴方言一支的上海话,向来就是以其极具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而在众多方言中独标一格、独领风骚的。正所谓“变则其久,通则不乏”。作为吴方言一支的上海话,因为上海人的缘故,也因为上海这个世界著名的移民城市和中国最大的沿海、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缘故,在全国诸多的方言中,大概是最活跃、最善变也最能与时俱进的方言之一了。善变,能变、敢变,大概也是上海话的特色与生命力旺盛不衰的标志之一了。

        上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开放的历程,同样,上海话的生成和演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和善于吸收普通话、其他方言的词汇、乃至来自于英语、日语、法语等多种外语的外来词的过程。走过了一百多年历程的近现代上海话,如今已经成为了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当代版上海话”。所以,上海话的品性,其实和上海人的品性一样,一向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拿来主义”雅量的。况且,直至今日,上海话依然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及有代表性的方言之一。这一点,上海人是完全可以引以为豪,完全应该继续保持对上海话的充分自信的。

        有些学者认为,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人口融合带来的快速蜕变,更由于普通话的大力推行,这些年来上海人尤其是上海的娃娃们说上海话的能力普遍下降了。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对普通话的过于依赖,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也严重衰退了。这些学者认为,与东北话、广东话、闽南话、四川话等这些中国最强势的方言以及同属吴语区的苏州话相比,上海话的处境极为严峻,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所以,这些学者希望,上海人之间,即“阿拉上海人”之间就不必说普通话了,只用上海话交流。如此,大概就能保住上海话的正宗和传承了。

        在笔者看来,这些学者的分析和预测,未免有些“危言耸听”;而“希望”上海人之间只用上海话交流,也许初衷不错,但未免可行性太差了点。以少讲或干脆不讲普通话而多讲上海话来保护、维持、延续上海话的“不变”,这多少类似于“胶柱鼓瑟”,既显得呆板,又和国家语委提出的大力推广普通话、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大政方针不甚接轨。况且,从来如此、一成不变也永远不容得有些许变化的语言或方言是根本不可能存在下去的。

        一些专家学者的忧虑,应该说是出于保护和延续上海话的“正宗”这一初衷,这个是不应受到质疑和非议的。但作为我们上海人,对自己天天在说的上海话,还是要有一份足够自信的。至少有着2000多万上海人在说的上海话,哪能那么容易就变得“面目全非”呢?上海话有点变化,是上海话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体现,蛮好的。时至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今日,倘使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还是和我们的“老祖宗”一样,说着一口没有变化的上海话,那才叫不可思议哩。

        所以,对上海话的今天和未来,一定要有自信,不必担心上海话会在哪一天会面目全非甚至走向“消失”或“消亡”。

        有了自信,才不会太容易动不动地就为娃娃们讲了几句不“正宗”的上海话而焦虑不安;才不致于动不动地就一味纠结于如今上海话里的某些词语、语音的“走样”或“音变”而忧心忡忡。不妨淡定而从容地来直面上海话的今天,乐观而豁达地来瞻望上海话的明天。无论上海话今天与明日的演进和变迁如何,上海话,将永远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