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书店为何成了风中之烛
时间:2011-07-08 16:34:17  来源:凤凰网  作者:评论专栏作家 潘采夫 

       前阵子,传闻风入松书店倒闭了,几乎所有人都稍一惊诧,然后又觉得在情理之中。绿茶等读书人开始在围脖上凭吊与缅怀,虽然风入松的人后来澄清,说为房租所迫只是搬个地方,但大家对民营书店的命运的担忧与悲叹,又一次得到了集体抒发的机会。

        而这样的集体缅怀一家书店,几乎每年都要来一次。记得两年前,上海季风书园的命运,曾牵动了很多读书人的心,同样是高房租,同样是租不起,我看到不少读书人号召要“保卫季风”。可见民营书店已经落寞消沉到相当的地步。我们要保卫的都是知名书店,更多的小书店,在无声无息中悄然关门了,我就曾多次走到一些常去的小书店门口,发现已经人去店空,或门厅新换,别营他业了。

        一年前,香港一家小书店的老板去世了,而他猝死的方式很具有象征意味,他是在书店里被书架上的书砸死的。这位老板寂寞的死法,成为民营书店一个挥之不去的符号。

       缅怀之外,每一次都会有人探讨,民营书店往何处去,对民营书店应该有制度保护,应该有税收上的倾斜,万圣书园的老板刘苏里先生,还呼吁进行价格立法,制止价格的不正当竞争,遏制当当、京东等图书网站的恶性竞争,给民营书店留一条活路。这些都是不错的建议,值得公众与媒体继续呼吁,以求喘息之机。但我心里知道,小书店跟小杂货店、门市部一样,随着大超市横扫城市,这种小营生注定是要衰落凋零的,城市越来越以大为乐,小的东西,要么消亡,要么成为古董的行列,成为民俗和消失的文化的一部分。

        这是“传统”文化必然的命运。我在香港逛书店,发现那里的书店,在闹市早已没有立锥之地,一个逼仄的楼梯通往二楼,勉励维持着多,如果不是内地的买书游客,八成书店可能在一夜之间关门。一位在石家庄执教的教授说,他们石家庄是北京的“南郊”,整个城市只有一家小小的人文书店,全城所有的读书人,都挤在那个小书店里,像小水坑里的鱼相濡以沫。前几个月再去石家庄,仿佛听见那家书店也关张了,不太确定,因为这样的消息实在太多了。

        所谓的民营书店的命运,主要还是说的人文书店。我想说的是,在普遍远离文化的当下,一个看似渺小的人文书店,其实是城市的一个文化小绿洲,可以存续文化香火,可以让读书的人互相取暖,可以让有思想的市民有个落脚之地,也让独立思考的学生,能有个驻足解惑的地方。当人们提起某一个城市时,除了说那里出过“拉黑”红十字会的郭美美,有建筑豪华的衙门和大学,还能想起一两个说得过去的书店,那么这个城市也就算是过得去。如果连这个愿望都没法实现,我对那个城市就没有一点好感。事实上,我对一些外地城市的牵挂,往往是因为想去那里的一家书店逛逛,让朋友介绍认识书店的老板,等等。这是一家民营书店对一座城市的生态的价值。

        如果一个城市的为政者,能够有一点文化,喜欢读一些书,爱逛逛书店,而不是一门心思建仿古建筑,搞文化形象,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氛就会好上一些。如果这个城市的市民不是每天搓麻,他们周末会带着孩子去书店消夏,生日的时候买书送给孩子,这个城市的书店也就会多存活几家。如果学校的老师多推荐学生读点课外书,而不是整天往学生脑袋里塞教材里的三聚氰胺型知识,学校外面的小书店生意就会好上一点。

       大道理已经讲完了,在年复一年的感慨和哀叹之后,我只剩下了上面这些小愿望了,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里已经没了书,那书店的存不存在,就没有什么讨论意义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