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邓聿文:传统城市在全球化中消失
时间:2011-05-11 09:07: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邓聿文 

中国城市的“千城一面”向来受到诟病,近日,在南开大学主办的一场有关城市形象的论坛上,就有学者炮轰全国许多城市在追求“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过程中,“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涌现出来,成为受人推崇的“地标”,200个城市如同一母同胞。

不过,如果把“千城一面”现象的出现仅仅归咎于在城市改造中,开发商和地方行政长官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驱动下形成的“合谋”,则有些太简单。的确,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决策者基于政绩需要,一味追求“城市规模经济”,忽视“城市生存空间品质”,打造张扬性的城市排场“规模”与“表象”,是制造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重要因素。但是,有一个背景不能不提,这就是工业化,尤其是全球化对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冲击与影响。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一体化,也使得城市发展理念、设计思想乃至建筑手段与材料都国际化了,一方面导致中国成了全球建筑师的试验场,另一方面造成“城市流行病”与“跟风热”的泛滥。

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央视新大楼的设计者库哈斯,在一次国际建筑设计学术研讨会上,曾这样调侃他的中国同行:“中国建筑师的数量是美国建筑师的十分之一,在五分之一的时间内设计了五倍数量的建筑。这就是说,中国建筑师效率是美国同行的2500倍。”比如上海,在过去十几年中新建的摩天大楼,比整个美国西海岸全部摩天大楼的总和还要多。而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大都直接取材于西方发达国家“高楼、高密度、大广场”的模式,缺乏城市的个性特征。事实上,“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本身,就是工业化在建筑方面的一大特征。

工业化和全球化对中国城市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催化剂。现代城市理念在“工业革命”时代萌生,城市开发模式在“工业文明”四大原则——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基础上渐变形成,城市规模随工业区扩大而急速膨胀。目前,我国已处在重工业化时代,城市化的稀缺会反过来拖工业化的后腿。因此,当第一、二产业的结构比例发生深刻变化时,各地自然走向了一条“造城运动”的不归路。

工业文明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工业化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巨大的诱惑力、影响力,打破了地域文化个性赖以生存的空间界限和文化界限,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助长了这种趋势。在建筑领域,长期以来,以西方建筑话语为主的建筑文化一统天下,全球化更是把西方的价值观带到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和形态的趋同。我们看到,无论是北京、上海、大连杭州,还是香港、台北、曼谷、汉城,或是纽约、巴黎、伦敦、多伦多,许多城市都失去了个性,彼此十分相似。可以说,全球化话语的影响,淡化了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对全球文化的认同和对当代消费模式的共同追求,使传统城市特色日渐消亡。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使得建筑市场日益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建设项目,由远离项目所在环境和背景的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对城市文脉的缺乏理解,以及开发商对利润的追求,导致了一种在一张白纸上规划城市、改造城市的自由。比如,相当多的境外建筑师在处理中国的旧城改造问题时,往往将城市看作一张白纸,把中国当作实现其建筑理想的试验场,在上面随心所欲地勾画蓝图。而本国的建筑师,要么服膺于西方理念,亦步亦趋;要么为了订单,迎合领导和开发商的意图。

没有思想和个性的城市犹如没有灵魂的人。对于具有几千年城市史的中国来说,如果城市失去特色,将历史文化的底蕴破坏殆尽,“千城一面”,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么,不仅是中国建筑和中国城市的悲哀,也是对中国文明的糟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