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曹远征: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快速去杠杆
时间:2018-07-30 11:04:12  来源:城市化网 

    城市化网讯  金融危机到底是什么?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的长安讲坛上,50人论坛论坛成员、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城市化委员会委员曹远征担任主讲,题目为《金融危机十年反思》。他认为,金融危机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危机,任何经济体都有资产负债表,并且具有关联性,一损俱损。

  “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中的快速去杠杆。”曹远征指出,费解的金融产品、迟钝的监管者、神经质的投资者,构成了本世纪初这场金融危机的全部内容。“金融的核心本质是风险配置,而非资金融通。在配置风险过程中,往往需要国际市场提供产品和工具,这就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意义。”

  中国现在尝试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就是宏观审慎下的微观审慎监管,借鉴了双峰模式,并有创新。

  以下为演讲摘编:

  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快速去杠杆

  二十一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主要内容是费解的金融产品、迟钝的监管者、神经质的投资者。

  什么叫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理解经济危机呢,是生产过程危机,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扩张,于是出现了生产的过剩,生产过剩背后是产能过剩代表的一种过剩危机,这种危机可能是局部的,至少是在每个国家的,但是它跟我们刚才说的金融危机是不一样的,金融危机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有资产负债表,如果再详细解剖来看,任意一个经济是四张资产负债表构成的,一个是政府,一个是企业,非金融机构,一个是我们在座每个人都有,是家庭资产负债表。当然还有我们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这四张表。这四张表如果摊开来看,还能加第五张,就是国际收支的资产负债表。

  怎么讲,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这种资产负债表的其中任何一张表的衰退,然后资产负债表具有关联性,这个表衰退导致其他表的衰退,其他表的衰退导致全面的衰退,由于全面的衰退导致经济的严重困难,所以是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危机。

  我们观察2008年的危机我们会看到,它是不同的负债表衰退构成的,比如这次金融危机是在美国爆发的,他是家庭资产负债表衰退,所谓次贷危机说穿了就是按揭贷款还不起,由于按揭贷款还不起,导致银行大量的坏账,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也开始衰退,由于金融机构在经济社会当中是系统性重要机构,它的衰退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严重衰退,政府必须抢救,这就是大而不能倒,当抢救金融机构的同时,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就会逐渐加大,就形成你现在看到的美国的现象,美国的国债这个上限在不断提高,两党争执的很厉害。那么就要,就出现了我们现在说的缩表和去杠杆的问题。

  你再看看欧债危机,比如希腊,它是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它是一个福利国家,但是经济又不行,政府要发福利只好借钱,借了钱发福利,有一天借不到钱了,政府资产负债表就开始衰退,原来持有政府债权的机构都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就跟着衰退,企业获得不到资金,这样企业资产负债表就开始衰退,减少工人,这样家庭资产负债表也开始衰退,欧洲的失业率曾经一度达到25%。这一类危机是我们过去很少见到的,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危机。如果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间,大家的资产负债表是关联的,一国的衰退就会导致另一国的衰退,于是一国的金融危机就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

  做一个总结,金融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新型危机,相对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它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世界性的,从而破坏力度很大,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我们看看,这是10年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它是由次贷引起来的。

  2007年次贷开始爆发了,但是至少在2007年以前,全球都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次贷危机,仅仅是个按揭贷款出现的问题,那么相应的措施也是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缓解这个,但是很快故事就变了。一年以后,到2008年的8月,次贷就演变成正贷,紧接着金融市场,尤其资本上就开始出事,随后金融机构就开始大批倒闭,然后这些金融机构不仅是美国的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也是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风险向全球扩散,次贷危机转变成金融危机。

  次贷是个有毒资产,是烂菜叶,把烂菜叶做成一锅汤,把稠的按照一个价格卖出去,把半稀不稠的再按照一个价格卖出去,把最稀的再按照一个价格卖出去,那么最稀的我可以有很高的风险议价,但是也有很高的风险。那么优先的可能会优先偿还,风险较少,但是你的收益也较少,然后我推到市场上再去卖,这就变成CDO了,担保债务权证,然后CDO再按照同样的原理加工,再形成优先劣后,于是它会一级一级衍生下去,突然你会发现一个小小的次贷产品会衍生出无限多的衍生工具,形成倒金字塔,金融危机就是倒金字塔崩溃。

  它的崩溃过程呢,现在看来就是一个去杠杆的过程,由于违约率上升,次贷价格下跌,价格下跌按照会计制度就用帐面减计,帐面减计是你的资产不太值钱了,同时在金融机构内部它有一个风险权重变化,这是要求它资产在减计的过程中,要求增加资本减少债务,又要抛出债券,债券价格继续下跌,这样你会发现,在分子和分母两端同时都在收缩,这个收缩的过程就叫去杠杆,金融危机是快速去杠杆的过程,这就叫资产负债表衰退。

  包括国内现在讨论问题,会不会在监管中间,由于监管过严导致踩踏事件,是讨论这个含义,由于某种触发以后是不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越循环越快,越快损失越快就导致金融困难,金融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快速去杠杆。什么叫金融危机?是资产负债表衰退中间的快速去杠杆。

  那么,这个去杠杆呢,是由资本市场开始出现,迅速向信贷市场传递,然后拖带了很多不仅仅是对冲性金融机构的困难,也导致了资产负债的金融机构的困难,于是危机由资本市场传到信贷市场,再加上衍生工具的放大作用,危机倒金字塔就开始崩溃,这个崩溃再加上征信机构的困惑,然后迅速的衰退产生,那么这样一个危机就由美国开始蔓延到世界。

  二十一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是什么危机呢?是费解的金融产品、迟钝的监管者、神经质的投资者,这构成了21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它说了三件事,一个非常难理解的金融产品,一个是很差的金融监管体制以及羊群效应的投资者,买涨不买跌,共同构成了金融危机。

  金融的核心本质是风险配置

  由此可以理解中国监管机构的调整,为什么保监会跟银监会合并,而证监会留在外面。

  金融的核心本质是风险的配置问题,而不是资金的融通问题,如果是资金融通,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中间架起一个桥梁是融通,但是为什么投资者会请你架一个桥梁呢,你有什么更大的本事愿意把钱委托给你呢?

  金融机构要想起到中介作用,它是想给投资者在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给出一个相对确定的前景,它是在配置风险,它是在处置风险,金融机构因此它的核心功能是风险的配置及是风险的处置,任何一个金融产品实际上就是一个风险合约。

  怎么配置风险,两种途径,我们知道所有的风险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发生在未来的时空之中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局限,我们不可能同时把握时空,我们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走,要么按照时间轴走,要么按照空间轴走,这两种不同的配置就出现两种不同的金融机构,一种就是跨时配置,就是我们看到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它的核心是期限,那么他是借短贷长的,这是他的期限。借短贷长的就是一个期限中间的错配的风险,于是缓解这个风险的第一大手段就是流动性,换言之这种处置风险的方式,就是通过积累良好的流动性资产,把风险推向未来或者是把风险化解掉。

  举例来说,银行最担心什么,最担心的就是挤兑,一旦挤兑,在好的银行都会垮掉,那么银行怎么来对付挤兑呢?是用张三的钱还李四,用王五的钱还张三,这个东西只要转得开,这个风险就会推向未来,这类金融机构管理的第一要义就是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怎么获得呢?一个最简单的获得方式就是存款,存款既是未来可贷资金的来源,同时也是流动性的提供者,所以你知道,商业银行经营有一个核心概念叫做存款利差,只要有充足的存款,银行有再大的问题都是不担心的。

  只要流动性良好,不出差错,然后这种跨时的配置机构它的风险就可以无限的推向未来,这是它的风险管理要义。

  还有一类机构就是我们看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处置的风险跟商业银行不一样,资本市场最核心的是对冲,他是靠买卖,然后买卖产品不断在买卖中间风险分散在市场参与者头上,是风险分散的办法,然后这叫对冲,他一定要将这个市场有足够的厚度,足够的流通性,然后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卖,都可以卖掉,你知道做资本市场最担心的是对手丧失,叫交易对手丧失,也就是说,突然卖东西卖不掉了,你再降价也卖不掉了,降成地板价还卖不掉,地板以下也卖不掉,这就叫市场死掉,就叫金融危机。

  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这样,突然交易对手全部没有了,大家只有抛的没有买的,那么价钱就不断往下跌,越跌越快,越快越跌,最后止住这样一个过程,不得不把会计制度全部停用,不能再按市场价计价,改用成本计价。

  那么我们说,他是靠对冲的,对冲的全部核心是你能设计出满足投资者风险偏好需要的产品,然后在投资者之间和被投资者之间进行交易,不断地买卖。

  那么由此你可以理解一下中国的监管机构的调整,为什么保监会跟银监会合并呢?因为他们都是负债累累,而证监会为什么留在外面呢?证监会监管是对冲性的,负债的金融机构监管的原则是资本充足率,在银行是资本充足率,在保险公司就是偿付率,证券公司监管的是透明化、信息披露,证券上最大的风险就是虚假陈述,就是欺诈,我们说金融机构是这么在配置风险的。

  那么在配置风险过程中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金融机构,特别对中国来说,他是要走向市场经济,在微观方面就是自负盈亏的企业自主定价,金融企业中间就是金融产品自主决定其利率,这叫利率市场化。在宏观方面,就是竞争性金融市场形成,反应在金融市场就是各类风格不同的金融企业竞争性提供金融产品,这就形成丰富的金融市场,是由各类不同风格的金融企业竞争性提供,这种提供如果说一国提供不了,那么就要国际提供,这个就是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也就是说通过对外开放,外资在中国境内竞争性提供风格不同的金融产品,才能丰富中国的金融市场,这是我们看到今年4月份博鳌论坛一个重要的宣布。

  宏观审慎的核心就是控制杠杆率,熨平经济周期

  中国现在尝试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就是宏观审慎下的微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政策是2008年危机以后人们发现的,还有一个金融周期,还有杠杆的扩张收缩,杠杆的扩张收缩是微观审慎管理所不能做到的,因为1加1大于2,那么需要对2进行管理,这就叫宏观审慎。

  宏观审慎的核心就是要控制杠杆率,然后熨平经济周期。它的框架包含一个时间维度,这就是逆周期调节,也包括结构纬度的,那就是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所以它的核心是建立逆周期的调节杠杆能力的手段,它是一个宏观管理周期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一个管理方式。那么要义就是在宏观审慎政策下的微观审慎监管。中国现在尝试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就是宏观审慎下的微观审慎监管。

  什么叫宏观审慎监管?它怎么操作的?第一个就是逆周期,为克服金融活动的顺周期性,宏观审慎需要逆周期操作,操作手段仍是资产负债表监管。在经济高涨时,去提高资本充足相关指标的监管要求。反之在经济低迷时,不仅需要放松对监管要求,还要配置于注入缓释资本等办法进行操作。换言之我们说,中国现在宏观经济开始稳定,那么需要有去杠杆,那么换言之,这就是个逆周期操作。

  如果要在经济下行中间,那么大家知道,按照新的巴塞尔协议要求,他是有缓释资本的,就是到经济下行期间,债务资本要作为核心资本使用的,也就是不会给你还本付息的,你要承担风险的,这就叫逆周期操作。它是控制杠杆的过快的增长,从而防止杠杆未来的过快收缩。

  第二个就是流动性,即使在这样逆周期操作中间,特别是金融周期的下降阶段,市场流动性短缺的,这时候很容易发生危机,踩踏事件指的是对流动性的相互竞争,这时候中央银行就要发挥责任和作用,不断向市场补充流动性。

  它的核心要义是控制杠杆水平,在金融周期杠杆的扩张性收缩是金融周期的一个标志性产物,那么控制杠杆水平就是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核心,其操作要领就是,鼓励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加资本,降低风险率,第二,鼓励债务长期化,以缓解长期投资期间出现错配,那么在中国你会看到,我们说要去杠杆,重中之重是国有企业去杠杆。那么也就是说国有企业需要减少债务,增加资本。

  第二,要去杠杆,不再说一味地减少债务水平,是如何获得资本,从而减少杠杆率。因此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间具有战略意义,直接融资就成为最核心的问题。包括PE、VC,乃至创业版等等,这种增加资本的办法是降低杠杆最好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减少负债,而是如何增加资本,这个问题依然在中国是个重要问题。

  宏观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如何面对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我们看到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共处一元,但性质又不同,构成现代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各国政府都在探索,逐渐形成宏观调控的新框架,记住两个原则,一个原则经济周期是客观规律,既不能一味地用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不能指望经济的一味增长才能熨平周期,总需求的管理要有足够的弹性。

  我想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不能大水漫灌,为什么不能在经济下行中间一味地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只会鼓励杠杆提升,杠杆提升就是向未来借钱,这时候可能允许经济的某种波动、某种下降,反而是有助于杠杆率不至于升得过快、升得过高。

  第二,要加强对金融周期的管理,尤其重视金融顺周期特征,一定是逆周期的,经济好的时候,金融应该相应的,不应该是扩张性的,应该稍微收缩一点,经济差的时候,金融应该是扩张的,这个说起来好像很逻辑、很容易。但是实践起来很困难。

  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经济好、什么叫经济不好,但是我们说逻辑上是这样,这都在探索中间,但框架是这样的,这个框架如果形成新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和安排,这样一个安排在中国,我们看到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双结合的制度调控,这就构成这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

  核心是什么呢?是加强中央银行的作用。我们看到中国的中央银行,人事安排也很有意思,易纲是行长,党委书记是郭树清,郭树清又是中国银保监会的主席,但是你要知道这种安排是富有深意的,他是说中央银行承担双重责任,货币政策同时宏观审慎管理。那么有人对这种体制理解不太深刻,说这种是什么东西啊,这是不是又是计划经济的复归啊?不是这样的。

  中央银行天然的一个责任就有金融稳定性的责任。金融稳定货币政策手段又是一致的,动机不同、手段一致。所以这个操作放在央行也是最容易的,这就构成全球新的趋势,就是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这是全球的趋势,各国的中央银行都在加强,其中加强的就是他肩负的金融稳定的责任,这种经验最早是英国出现的,现在全球都开始在效仿,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英国双峰的监管模式。

  这轮中国改革借鉴了这种模式,只不过中国又有新的创新,就是在这样一个中央银行上面微观审慎监管上,架了一个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然后说这个金融发展委员会是这些职能,但是它的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于是中国人民银行变成新定位,十九大报告写的,货币政策的宏观审慎调控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这是中国在这个意义上领先全球的金融监管事件。(信息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