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高房价背后北京土著的底气:大不了到时候卖一套房
时间:2016-11-11 08:33:33  来源:新京报 

  口述人:吴小姐 媒体从业者

  记录:新京报记者 李颐晖

  老房子变成大马路,麦田草垛变成高楼大厦,身边的小伙伴越住越远,房子与房价成了谁都绕不开的话题……他无意中经历了房地产十几年的巨大变化,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或许就是你。

  生活半径越来越大

  上世纪90年代,我还上小学呢,房子之于我的意义,就是家。那时候北京也不大,生活半径更小,出了学校,沿着护城河走,不到十分钟就能回家,同学们与学校的距离,也就是在坐公交20分钟的半径内,当然相邻小区的更多。去奶奶姥姥家,也不过是从雍和宫到崇文门、前门的距离。

  由于是福利分房,爸妈的单位离家也不远,妈妈骑车,爸爸开车,都是十几二十分钟的距离,干什么好像都逃不出东城区,哪怕是海淀、朝阳对当时的我来说都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周从安定门做758公交车去大北边老师的家里上钢琴课,就跟进郊区一样,还要经过一片一片的小麦田,恨不得大半天都要搭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知道钢琴老师的家就在现在的燕丹,五环外而已,从安定门出发,做快速公交,单程也就半小时。

  初中、高中,我还是在东城区上学,而家却随着爸妈,搬到了西直门、立水桥,也就开启了自己披星戴月的日常。

  不久前参加了小学同学聚会,发现当年的小伙伴,大多也都搬到了望京、北苑、天通苑、北七家,住在安外东河沿的人越来越少。而同学们的工作地点从东三环的CBD,再到西南二环的金融街、西五环的石景山,甚至还有东南五环外的亦庄,跨城上下班,也变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儿。

  房价上涨超乎想象

  工作前一直觉得,有房应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爸妈说他们从前根本没为房子担心过,一结婚就住在爷爷奶奶准备的新房,没两年单位就分房了,当时的租金不足家庭工资的二十分之一,几十块钱吧,不痛不痒的。

  后来出了房改政策,鼓励职工买房,大约是2000年,扣除爸妈的工龄、教师职称等优惠,1500多元/平方米,这是爸妈名下的第一套房,花费几万块。前几天,中介打来电话问我们要不要出手,说已经可以卖到9万元/平方米了。

  再后来,有了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好多亲戚都在这时候入手了自己的二套房、三套房。大约是2003年,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妈妈看到了一套位于城铁立水桥附近的房子,13号线即将修好通车,40分钟能到西直门。不足3500元/平方米的价格,在均价近10000元/平方米的市场下也相当有诱惑力。

  后来又有好多机会买房,都因为家里不想承担贷款的压力放弃,虽然现在想想挺可惜的,但还是要感谢爸妈2003年的果断。

  2012年,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第一次大规模地接触来自不同地域的同事们,在平日的聊天中,我才确切地感受到,面对丧心病狂的房价,在北京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有多难,租房、买房的压力有多大。没错,当时我们就称房价丧心病狂了,想想也是很傻很天真。

  那时候,位于大兴的天宫院区域刚刚被炒热,房价一万多元每平方米,开发商抱团营销,举办了一个又一个区域论坛。望京金茂府来单位推介,学区房3.5万/平方米,当时觉得怎么能这么贵,现在那个项目好一点儿的户型就是7万元/平方米起,短短4年,翻了一倍。

  朋友的换房经历更让我对北京的房价“叹为观止”,今年初他把自家300多万的房子卖了,置换了北四环的一套大三居,600多万,当时真的是咬着牙入手的,毕竟对于一般家庭而言,200万的贷款不是个小数目。9月份链家网上的同类房源就卖到900多万元了,300万元、近50%的增值,不过用了半年时间。

  “大不了到时候卖一套房”

  近些年,房子好像又多了个帮业主赚钱的属性。

  2010年,“带合约”的秀水商铺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投资者购买商铺使用权,开发商负责完成其前三年商铺的招商,以高于投资者交付的租金转租给其他商户,投资者从而获得租金回报。大概就是前期投入个30万左右作为保证金,每年可以拿到近8万的利润回报,而那些保证金在几年后也能返还。

  知道这件事是在2015年4月,那时候身边很多在2013年投资了该商铺的同事心情都不太好,忿忿不平或是郁郁寡欢。因为他们到期应返还的投资无法索回,开发商跑路,他们白白损失了几十万。

  而我另一个朋友的购房投资经历跟通州有关。2014年4月,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通州区调研时表示,通州是城市副中心,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桥头堡位置,要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有更大作为。一向对时政非常敏感的她在当年8月,买了一处大厂的房子,通州旁,7800元/平方米,总价不足60万,贷款毫无压力。两年过去了,伴随着通州房价上涨,大厂的房价也一路向上,达到了18000元/平方米。

  虽然投资房产的不确定性很大,可那又能怎么办呢?家里有人生病了,自己的公司破产了,“大不了到时候卖一套房”成了抗击风险最有利的一句话,而这种底气,也让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

  除了房产本身的增值外,还有越涨越高的租金,这已然成为了很多在北京有房族的主要收入来源。当身边朋友家的租金比我们自己挣得多得多,不禁会想我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或者说,我还那么努力干什么?挣多少钱、攒多少钱,也比不过“我家有几套房”。

  这一投资热潮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有越来越热的趋势。中产阶级的钱没有地方放,银行存款利率又低,每年才2.75%,还不如把钱投出去,加上2016年楼市炒得这么厉害,所以身边的朋友但凡有闲钱的,就想买套房。

  没有北京购房资格,就去北三县,去天津,去海南。就跟他们跟我说的一样,现在的人民币和经济这么不景气,即使没涨价,我还能落一套房,总比看着自家的财产缩水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