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杨宜勇:全面加强和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
时间:2011-05-23 15:55:30  来源:人民日报 
 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这标志着我国从“十二五”起进入了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时期。自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我国在社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具体要求。可以说,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提出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解决好这个课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创新举措。

  提高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相对来说,我们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还比较薄弱。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建设,像熟悉经济管理一样熟悉社会管理。根据人的多层次需求理论,社会管理涉及人们基本生存利益需求与较高层次利益需求的协调。因此,在这项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既要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又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既要注重实现人的经济权利,又要注重实现人的社会权利。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一样,都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既要注重经济质量的提升,又要注重社会质量的提升;既要注重经济结构的改善,又要注重社会结构的改善。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特别是目前我国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发展滞后问题,应把社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付出长期努力,又要增强紧迫感;既要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又要创新具体工作方式;既要善于总结规律,又要善于运用规律。完成这些紧迫而繁重的任务,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加强学习,改进工作。面对社会管理领域的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提高能力,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既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既要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创新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和方式,又要注重探索和创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形成整体合力。应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
  明确目标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既要继续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又要有效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增强城乡社区的自治和服务功能,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意识,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能力,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好人民群众权益,不断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良好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结构和状态。好的社会秩序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价值观;不好的社会秩序不仅不利于发展,而且会扰乱人们的价值观。法律法规和政策是规范、统一人们行为的重要工具,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完善法制、依法管理、依法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意识和开拓精神,但市场经济的缺陷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应通过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有效整合社会管理各方面主体的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一个有活力的稳定社会是积极稳定的社会,一个没有活力的稳定社会是消极稳定的社会。我们追求的是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为此,应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不断增进社会诚信,切实促进社会融合;畅通社会流动渠道,鼓励创新创业,激发社会活力。
  创新举措

  更加注重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健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通过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生产安全感和生活安全感,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应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的科学机制。重点向基层组织倾斜,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增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于公众,也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社会管理和服务要想让公众满意,就要吸收公众参与。从了解公众的要求和需求的角度看,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从公众主体建设的角度看,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它不仅是政府的基本社会管理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应通过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消除社会隔阂,促进社会融合。

  引入社会管理绩效考核。缺乏监督和考核的管理难以收到良好成效。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同时,采取有效举措,引入和加强社会管理绩效考核,保证全面落实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要求和部署。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