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吴德绳:低碳城市化需系统集成
时间:2011-01-06 13:15:47 

2c612681ab42ea5ec24f23b5962ea857.jpg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顾问总工程师吴德绳


  作为建筑界的老人,同时赶上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一直在考虑建筑业历史的起源、现存的矛盾和今后的发展方向。40多年来,我所从事和服务的部门是建筑业的龙头企业——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我从这个视角做一点回顾。

  建筑业可以说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人们从洞穴里出来之后就有了建筑产业。建筑业有非常辉煌的历史和非常了不起的遗存,像希腊的神庙、秦始皇的墓、紫禁城、太和殿、祈年殿、颐和园等很多辉煌的建筑。但仔细想想,这些辉煌的建筑其实是空壳,因为包括紫禁城、太和殿甚至大四合院、大观园在内,里面有正房、厢房、耳房、茅房、灶屋,却没有卫生间、厨房等等,这说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些建筑技术、系统和建筑设备没有放进这些辉煌的建筑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用很多技术为人们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建筑物才有了“血管”——自来水,有了“呼吸系统”——供暖和空调设备,有了“神经系统”——电线,有了“大脑”——智能化。可这些系统并没有多长的历史,可以说,没有超过50年。

  回顾这些历史,我想说明,在这样一个辉煌的营造空壳的建筑产业当中,后起之秀——建筑设备专业学科,在建筑发展的过程当中处在一个多么幼小的地位。可以说,它还是一个很初级的角色,只能发出很弱小的声音。所以这么多年来,我感觉这个专业还没有壮大起来。但近一二十年,特别是环保、绿色、低碳提出之后,我深深地感到,这些专业的责任大大加强了,甚至比建筑业等专业担负更大的责任。就说明,我们应该快速地推动这些系统及其内涵的成长。

  从业过程当中,我发现,我们的行业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给我们增加了一些适合设备专业方面的规定,比如说建筑物要隔年验收。它的意义就在于检测设备是否经得住春夏秋冬的考验。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被强化了的规定,至今还处于一个脆弱的状态。

  如2008年7月,奥运场馆建成了并通过验收,2008年8月奥运会成功举办,接着又成功地举办了残奥会。但到2009年,建筑设备该验收的时候,连业主方都没有认真支持和响应就过去了,也就是说,隔年验收的建筑设备专业有个性的内涵还如此之脆弱。

  大家知道,系统还有一个调试的过程,因为系统不调试不可能得到很好地应用。一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教授曾经对我说,“调试”这个词不对,应该改成“调适,因为不是调整试验,而是调整到适合。我夸奖他太聪明了,我认为,理解的深刻才可以带来语言的精准。反过来,我也很悲哀地说,这个词糊弄了我们50年,说明我们还很不成熟。

  第三个问题,运行环节。如果没有运行,建筑壳的部分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唯独有生命的东西是不行的。所以我在反思当中就感觉到,节能、环保、绿色的重要性。

  大家看到,这个专业在很多方面都很欠缺,要赶快让它强壮起来,才能让我们真正走上低碳城市化的道路。然而,低碳城市化之路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需要建筑系统集成。可是,建筑空壳营造的过程对于设备专业的成长是遮荫的,这不不利于设备专业的健康发育。我们建筑设计院里,设备的设计是按建筑土建的设备流程规定来做的,也就是设备工程师负责选择主机系统,配个末端,再搭个自控就完成了一个系统。这个做法在设计规定上,在验收规范上比比皆是,但是我也不禁要问:一个系统能分成这么多部分吗?这是从建筑物部品的组合规律而来的,对于系统集成却是不行的。在这些困惑之后,我们现在勉强找到了一个小小的出路——就是系统的集成化。所以,现在我们能不能更快地改变原来的这些禁锢,提倡一些更适合低碳环保绿色的建筑业方式,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再讲讲思想的发展。如果系统的设计实现集成化,那么建筑设计会更加优秀。比如,土木建筑设计有一种理念叫“包得住”:就是在做结构设计的时候,按建筑每平米多少荷载来考虑,照此做计算、设计梁、板、柱。当年建设人民大会堂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比如冷冻机是放三台还是四台,结果专家们认为应该是五台,原因就在于“包得住”的理念。凡是这样的建筑都是政治型建筑,是以可靠性为主的。在那个年代,这样还是可以的。现在发展成什么样了呢?在最热的年月,三台主机能量包不住负荷的话就要放四台。否则,虽然减少了350万的投资,减少了几十平方米的机房面积,但如果少了这一台机器,可能就缺少5—6%的能量,并且房间墙体厚薄还会致使夏天室内温度或高或低1度。这说明“包得住”的思想靠不住,用系统的集成化的方式来综合设计才对。

  现在,新建筑、新规划的工程很多,从低碳城市化的角度必须把系统集成理解为“能源规划”内容才算是完整的规划。它指的就是能源的需求、系统的选择和优化,以及分步实施方案等内容,否则我们是做不出好的节能、低碳、绿色、环保的建筑作品的。

  点评专家 吴元炜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原总工程师、副院长、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

  中华文化5000多年天地人合一的观念是我们的文化核心,可是现在我们被许多西方的文明占领了,这让我们想问题的时候都是一个个环节去想,而不是用整体的观念。吴院长讲我们的系统是要运行的,运行背后的是能源,而且要排出其他气体。发达国家在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是多少呢?英国是50%,美国是40%。如果我们中国今后要走他们那样的城市化之路,就要用40%的能源消耗来换取。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说,我们要城市化,能源从哪里来?答案是:全进口。所以,吴院长提出来,要关心小专业。我认为,中国的发展,不仅要关心小专业,大事还要靠小专业来扛。我们讲节能,就认为要搞热计量,其实,不是光热计量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吴院长讲的系统集成概念,就是在城市规划开始的时候,就要各专业的参与进来,而不仅仅是规划师。1988年国家计委搞专项规划,我是建设部的专家组长,那时,规划里面还没有这个工种,但是,实际上能源是我们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农业跟工业的差别所在。我们跟俄罗斯谈判500亿天然气,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能源阻碍了我们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关注大发展的同时,也要关心暖通这个小工种。我们一定要走天地人合一的和谐发展的道路,也就是低碳生态的城市化之路。我想吴院长的讲话如果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心,暖通专业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