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位一体”的城市建设文化
时间:2011-12-29 16:37:02 

    清河新城以文化为主导的绿色城市建设的第三个侧面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三位一体”的城市建设文化。“三位一体”的城市建设文化,是对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深入思考的结果,是前两者在方法论和公共政策选择领域的体现。“三位一体”的城市建设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发展理念,是将和谐的社会氛围、以适宜速度和方式推进的经济发展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的统一。

    在清河新区的城市化发展案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三位一体”的城市建设文化清晰地显现在两个结点上:从城市品位上看,就是将文化因素统合于城市发展的各个维度中;从城市经营上看,就是将绿色城市规划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1、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结合点:

    城市是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为中央战略部署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魅力更是由于其特有的包容性和人文特征将经济和社会需求有机的统一。

    清河新区在把现代城市文明向新区加速渗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古淮河文化、农耕文化、淮扬美食文化等区域各类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品位,让历史锲入现代,文化融入城建,既传承历史记忆,又体现新区文化内涵,建设具有时代气息、地方特色的文化新城。事实证明,清河新区理念先进的规划已成为新区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有效吸引和集聚了各类高端资源。

    在清河新区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将文化建设融入到各个环节,既彰显区域发展的特色,又增强新区的核心竞争力。为了让地方传统特色焕发新的生机,新区挖掘淮扬美食文化、古淮河文化、名人名著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建成了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中国西游记博览馆、长荣大剧院、中国城市化史馆、淮安国际摄影馆等一批文化场馆,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历史记忆,凸显了新区发展的特色和品位。

    同时,将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的尝试更是体现了淮扬地区多元文化属性,在这过程中全国首个“人口文化示范基地”正式启用,举办了万人相亲会、家庭人口文化摄影大赛、婚庆旅游博览会、冰雪狂欢节等活动,让广大市民在旅游观光中得到人口文化的熏陶。为了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文化,新区通过开展文明家园、和谐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举办和承办清河发展论坛、城市化发展论坛、西游记高峰论坛等文化研讨活动,精心组织社区文化艺术节、邻里节、社区大讲堂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可以说,今天的清河新城正如文化的海洋,现代城市人文精神悄然形成,市民的文明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物质财富固然能使一个地区变得富有,但文化才能让一个地区变得长久。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在丰富市民精神生活、优化资源利用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塑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真正落实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位一体。运河文明时代的清河,有着“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美誉,商贸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这为新区深入挖掘这一资源,找准自身发展的特色定位提供了切入点。为此,新区政府确立了建设长三角北部地区商贸名区的发展定位,努力再现“南船北马”繁华盛景。新区在加快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的同时,加大现代商贸文化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建设了万达广场、中央新亚国际广场、淮海第一城等面积均超20万平方米、以商业、商务功能为主的三大城市综合体,引进了沃尔玛、必胜客、奥特莱斯、金鹰国际、华润苏果、乐天玛特、苏宁、国美、颐高数码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商贸品牌项目,提升了作为淮安商业、商务中心的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了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功能,实现了从政治、交通、区位中心向商业、商务功能核心的转变。目前,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贡献率、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以及服务业项目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达到75%左右,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清河的优势产业和最具增长潜力的特色产业。在清河新区建设过程中,新区明确了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生态产业文化互动并进的思路,在高标准建设“九通一平”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倾力建设一座特色明显的文化新城。清河新区引入了文化创意的理念来规划和运作新区,用文化来提升规划的水准、用文化来提升建设的品位、用文化来提升管理的层次、用文化来提升城市的经营价值,把淮安的古淮河生态文化、名人名著文化、淮扬美食文化、明清时期江淮流域的建筑文化等有机渗透到新区项目的建设之中,嵌入到新区产业发展中,极大地凸显了新区发展的特色和品位,增强了新区对战略投资者的吸引力。随着投资6亿美元的台湾旺旺食品、3亿美元的香港百隆色纺、20亿元的国际汽车博览城、15亿元的红星美凯龙、10亿元的五星级开元国际大酒店、5亿元的动漫科技产业基地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的成功落户,短短五年多时间,13.5平方公里的新区已从沉寂在城市东郊的地地道道、纯而又纯的乡村田野变成了一块价值持续升温的“黄金宝地”,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板块,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整合。

2、城市公共规划与市场导向相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将美好的绿色城市规划落实于纷繁复杂又受制于种种资源限制的城市发展实践中是清河的规划者们真正的挑战。清河的回答是“两只手”的策略,即“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应用,也就是绿色城市化的规划设计与市场化导向的多元城市融资机制相结合。

    城市规划水平在城市建设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品味。在绿色城市建设中,清河市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城市经营理念立为城市建设的纲领、城市管理的依据和城市竞争的资本。新区的设计者们将利民、低碳、环保等元素“嵌入”城市功能设计中,在空间布局上科学布设工业区、物流区、住宅区、金融服务区、文教体卫新片区等专业功能区,不断完善便捷的交通网络,构建“一刻钟居民生活圈”,从城市功能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的均衡到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全方位满足人的生活、工作、休闲需要,让人成为城市的主角,让低碳环保成为城市的主题。

    在将公共利益编织于城市规划之纲的基础上,清河新区将市场化运作视为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同时市场化运作也有效避免了因政府单一投入,带来的高额负债和财政风险。据科学的测算,清河新区仅拆迁安置、征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三项先期投入就近18亿元,而全区2005年可用财力仅为1.5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以富有效率的市场化机制筹措新区建设的资金就成为新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清河新区政府以科学规划为本,秉着适度负债、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对适合按市场经济法则运行的行业和项目,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市场筹资为手段,广泛集聚民间资本,吸引政府以外的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商业开发,努力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五年来,政府仅投入10多亿元的政府引导资金,就吸引了100多亿元的民间资本投向新区。

    实现公共部门规划、民间多元化投资的“两只手”策略,要求树立“只求所在,不求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发展新思维,将经营城市的理念融合到新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综合运用土地、地域空间和其他经济要素,实现资源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不管是对文化因素的重视还是把城市规划与多元融资的结合,都体现了淮安清河新区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城市建设理念,并凝聚成绿色城市建设文化。在这样的城市建设文化中,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得到了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不因眼前的利益损害城市长久的繁荣,从而确保城市发展总体效果最优化。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