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牛文元:城市化应走绿色发展之路
      时间:2010-01-06

上世纪的50、60年代,我们发生了十大世界环境危机事件,这些问题都和资源、都和环境、都和能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次经历了新的经济危机之后,我们必须预先要有这种思想和对待这些挑战的应对之策。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财富集聚、智力集聚和信息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方式和文明方式进步的过程。所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永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

世界发展的历程证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已经被世界所抛弃。我们的城市化也应当走一条新型城市化之路。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

世界城市理论也认为,当成是人口的密度超过1万人以后,将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这个城市病主要表现为八个方面,发展空间的斜坡、住房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灾害问题、犯罪问题以及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问题。

中国和世界工业七国进行了比较,比较了14项,可以看出我们无论从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以及其他与城市相关的生产和生活,都具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必须有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城市发展应该走低碳战略。低碳经济可以看成是人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近200年,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消耗高碳含量为标志的高碳经济,这样的经济继续发展下去,将使得地球不能支撑人类的未来。

2003年,英国在发布的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其后在巴厘岛路线图进一步得到肯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就是“转变传统观念,面向低碳经济”。依照著名卡亚公式原理,人均碳足迹取决于人口数量、GDP总量、能源强度和单位能源含碳量等几个变量,可以计算出中国的能源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其总量增速在国际上必将遇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低碳经济的城市设计,寻求发展方向,也就是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寻求发展方式是城市清洁发展机制的推行,寻求发展方法,实现城市碳综合的技术。政策导向上制定低碳产业优化导向目标、更严格的低碳控制标准、制定达到世界水平的低碳战略规划。

在增长方式上要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的约束性指标,在能源、石油、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六大高耗能产业强制推行低碳经济技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城市和持续发展之路,在发展模式上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循环经济为核心,促进节能减排,以知识经济为核心促进内涵发展。创立中国低碳城市的碳平衡交易模式和(碳激进)制度,从而改变资源物价和环境无偿的传统观念,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低碳型城市是传统城市发展的创新和提升,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突破增长瓶颈的整体构想,是最大程度获取城市可持续能力和使贤任与自然和谐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我们竞争力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全新实验!

 
新闻 更多>>
专题 更多>>
三亲教育:中国式乡村教育探索之路
金秋十月,笔者有幸应邀陪同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副主任、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书记、全国城乡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刘首文,赴山西长 ...
第三十八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城镇化的 ...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自2008年1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化的研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城市化的学术争鸣一直没有停止过,恰逢由中国建筑 ...
第37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从《质量强 ...
  从1996年《质量振兴纲要》到2012年《质量发展纲要》,再到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质 ...
委员会动态 更多>>
案例库 更多>>
顺德高质量重构产业空间的实践与探索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30多年来经济发展一路高歌,以仅占全国0.43%的土地,产出 ...
以白云机场为例论TOD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 ...
航空+轨道+公路+航运的多式联运,成为当代中国城市之间连接的重要方式。机场,作为城市中规模最大、能级最高的交通枢纽,是城市与世界交往的窗口。纵观国内外知 ...
城区平衡发展的实践与理论——以上海市长宁 ...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长宁区还是一个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地区。当时经济发展是上海10个中心城区的倒数,城区东中西和南北发展差距都很大。在小平南巡讲话和上 ...
城市化论坛 更多>>
城市化杂志 更多>>
城市化峰会 更多>>
城市化委员会 更多>>
张幼云 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前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张幼云: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   &nb ...
 
指导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
主办机构: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电脑版

2024-06-14 12:49